以前有首童謠這樣寫著『花蓮舊名是洄瀾,豐川叫做十六股,左倉就是沙枯拉,舊港新港和千石,水管路和電氣頭,都是古早好地名』。
    日據時代前的花蓮港街(現今花蓮市境)原本只是一個小聚落,古時候稱之『後山』,目前固然很少人在使用,在實際建設上,大家仍重視西部而忽略了東部的現象,使得東部的開發慢了別人好幾步,1909年(明治42年)花蓮地區獨立設廳後,廳治設在花蓮港。由於當時街內道路不整、交通不便、排水設施不佳、衛生狀態不良,花蓮港廳遂發佈「街道取締規則」,明定花蓮港街與璞石閣支廳(現今玉里鎮境),所在的璞石閣庄為街路取締規則的施行地區,由官方規定街道的修理、清潔等事物。
    花蓮港廳亦在同年公佈花蓮港街的首次市區計畫,此後於1916年(大正5)、1921年(大正10)分別公佈市區擴大計畫,透過官方主導的都市規劃構想,將原本狹小、灣區的道路拉值與拓寬,以黑金通(那現今花蓮市中山路)為主軸,構築棋盤式道路系統,並設置公園,以建立現代化的城市。

    黑金通成為花蓮港街都市發展的軸心,與火車站的設置有關,因為1911年(明治44年)2月17日,花蓮港火車站(即花蓮舊站)竣工,車站即位在黑金通,交通樞紐,鐵公路車站均在此,道路寬廣,行人為多數,此街道成為花蓮港街最繁華的區域。
    僅管花蓮舊站因1973年12月25日開始施工,1980年2月1日正式全線鐵路通車的北迴鐵路幹線興建新車站,致使花蓮舊站從此漠落後,但週邊市中心區,包括中山路、中華路、中正路等三大市區重要道路等,仍是花蓮市商業發展的繁華地段,尤其中華路因聚集花蓮薯、麻薯、農特產加工等商家,巖然成了各名產街,而花蓮港唯一的百年老店惠比須,創店108年以來,也始終未遷離中華路現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