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倪昭葦,目前為本校教師,早年在國中時代受教於蔡平陽老師,我們從張倪老師的筆談中可以清晰的瞭解蔡老師多才多藝的部分,同時也可以從不同面向中,瞭解到蔡老師的作品不僅具有創意,也深具哲理。

  一個週三下午,碩鴻、翠鄉和蔡平陽老師約好到老師家參觀訪問,碩鴻執意要我隨行。能去老師家參訪心中很是雀躍,一方面蔡老師是我國中的老師,再者,老師這些年在木雕方面的創作成就有目共睹,老師百忙之中願意接受我們參訪,是非常難得的機會。天很藍,東海岸的風輕輕吹拂,在花蓮的天地之間,老師的默默耕耘創作使得花蓮更加美麗。
  一年多沒來,看到老師家裡的作品更多了,空氣中依稀還飄散著木屑的氣味,混合著老師氤氳的茶香,在午後的光線裡沉澱。溫喣的光線裡,老師滿頭銀髮在微光中訴說著歲月的流逝。是啊!歲月流逝如此匆匆,在訪談裡,常常不禁跌入從前的記憶,二十多年來的今昔變換,人事往往離散全非,老師對創作的堅持,不僅是一路走來堅實的印記,更是令人動容的力量。
  猶記國中一年級時老師教我們英語,在那補習業不發達的年代,我的英語是一片空白。 老師教英語不僅很有耐心,而且很生動有趣,嘴型做得很誇張讓我們請楚了解,一個字母一個單字的啟發我們對英語的興趣。他很講究反覆練習,一個單字重複唸十幾二十幾遍是正常的事。在往後至今的二十多年中,自己一路求學也當了老師,也投入繪畫創作之後,深深體會老師教導的,不只是那一個個的字母單字,更是一種學習和工作的態度,這態度無他,就是踏實堅持,沒有太多花俏取寵,埋頭苦幹反覆再反覆,任何事總會展現他的成果。沒有親身從事雕刻的人很難體會,雕刻是多麼單調而花力氣的事…之後我知道,也教導學生,踏實地去做,在花了力氣投入一次又一次實踐之後,得到的成果才是甜美的。
  之後有機會參加合唱團,蔡老師也是合唱團的指導老師。一如英語的學習,合唱的練習也是一次又一次,一遍又一遍,而且令人提心吊膽。那是因為老師在我們發音練習的時候,常常會若無其事的走來走去,看我們的口形正不正確之外,還會突如其來毫無預警的「檢查」我們腹部有沒有用力,有沒有用腹式呼吸發音。這一招讓我們這群小毛頭練習時不敢偷懶,無形中也把發音方法練好了。有時蔡老師興致一來,就會自己高歌一曲自得其樂,藝術歌曲、英文歌、客家歌都是老師拿手的,甚至還會加上手舞足蹈,那時老師渾厚陶然的嗓音,二十多年後,還常常迴盪在我的心裡。之後上的音樂課,幾乎沒有聽到音樂老師張口唱歌的,蔡老師的歌聲,啟發了許多孩子對音樂甚至藝術的嚮往。
  那個時候尚未聽聞老師在木雕方面的成就,據老師自己說,接觸木雕也是偶然的機會,恰巧鄰座另一個老師擅長繪畫,蔡老師因此接觸了繪畫,更因此投入了木雕創作。創作的人都知道,創作是一條不歸路,投入的越深越能體會其中的力量和美感,也會越執著和堅持。老師就這樣一路走來了,身為他從前學生的我,剛開始其實很難習慣老師的轉變,無法將現在手執刀鋸的他和從前唱歌拉小提琴的他連結在一起。但之後終能體會,這些其實都是同一件事情,創作的題材和媒介或有不同,但潛藏於後的感動、情感都是一樣的。看老師拿著雕刀木槌,一刀一刀的鑿刻,木屑片片掉落,逐漸從木塊中顯現的,不只是栩栩如生的原住民頭目、勇士,更是一個創作者在堅持創作之路上煥發出來的光采。在教學、推廣的工作中並不是一直都很順利,但老師一一的克服了,看著教過的學生因學習木雕找到自信甚至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是老師最感欣慰的事,我想,那是一份紮實的驕傲吧!
  和老師的訪談中,有嚴肅的創作價值觀、原住民題材選取緣由、大環境的挑戰…,也親炙老師的幽默、自信、深沉…,老師的頭髮真的白了,但在歲月流逝中,我感受到他創作生命依然蓬勃旺盛,對未來充滿創作熱情和追求,讓我們這些後生晚輩不禁慚愧動容。從老師的工作室出來時是黃昏了,但我們都感覺到,許多事才剛開始呢!


  

花蓮縣中正國民小學 入木三分小組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