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無障礙環境

理念 1、目的  2、對象  3、環境建設架構
硬體 1、整體性  2、單向
軟體 1、接納  2、接觸  3、認同

 

校園無障礙環境之理念

一、建立校園無障礙環境之目的

建立校園無障礙環境之目的,在於增進行動不便學生對於校園生活學習與適應能力,並藉由校園內如:建築物、教學環境、接納等各方面軟硬體之改善,以消除校園內各種有形與無形之障礙,期使行動不便學生能夠在最少限制條件的環境之下,與一般學生一起學習共同享用各種的教育資源。同時,也讓行動不便老師、家長、社區人士能夠方便地在校園內自由進出活動。

二、校園無障礙環境之考慮對象

校園無障礙環境之考慮對象以行動不便之老師、學生為主;行動不便之家長、社區人士為輔。其中,此類行動不便者又依其障礙類型,一般學校以坐輪椅者、柱柺杖者、視障者、聽障者為主,其他類型者為輔;特殊學校則以該校學生為主。原則上設置相關設施、設備,需滿足上述各類型行動不便者之特殊需求。

三、行動不便者之障礙特性

行動不便者依其障礙內容區分,可歸納為四類。也就是說行動不便者對於使用校園環境,通常會產生下列四種不便與障礙:

        (一)情報障礙
(
)行動障礙
(
)使用障礙
(
)容易發生意外事故

四、校園無障礙環境之特性

針對行動不便者之上述四類障礙,校園無障礙環境之建立,需要具備
()標示性()可及性()方便性()安全性等四種特性。
茲說明如下:

(一)  標示性:

1.        利用視覺的標誌。 2. 利用聽覺的標誌。 3. 利用觸覺的標誌。

(二)  可及性:

1.        基地〈學校〉、建築物之可及性。 2. 設施、活動場所之可及性。

(三)  方便性:

1.        伸展之考慮。 2. 操作之考慮。

(四)  安全性:

1.        防碰撞。 2. 防跌倒。 3. 防摩擦。 4. 防翻落。 5. 防夾住。6. 防其它意外。

除此之外,「全面性」及「整體性」也必須妥善加以考慮。通常校園面積都極為遼闊,為使行動不便者儘可能到達每一角落,校園無障礙環境需「全面性」建設,不宜偏重某一區域或僅做重點式處理。

校園建築配置環境較為複雜,因此,需建立整體無障礙通路,串連各區域,同時除了硬體建設之外,也需軟體建設配合,才能發揮整體的效果,所以校園無障礙環境必須重視「整體性」。

總括而言,校園無障礙環境之特性實宜包含:

一)全面性;

(二)整體性;

(三)標示性;

(四)可及性;

(五)方便性;

(六)安全性等六種考量。

五、校園無障礙環境之功能

一、改善校園無障礙環境設施,以方便行動不便的師生、家長及社區人士 使之均能暢達於校園。

二、增進教職員工、學生對無障礙環境的認識及身心障礙類別與特性之了解 對身心障礙學生於學習限制上的了解;教職員工能指導一般學生如何對身心障礙者學習,以啟發一般學生對身心障礙者的愛與關懷。

三、在軟體建設及硬體建設的配合下,協助身心障礙學生珍惜生命

了解自己,接納自己,實現自己,進而建立積極而良好的人生觀。

六、學校環境特性與無障礙環境需求重點

一、國民中學、國民小學就課程階段之定義

依據教育部頒「國民中學課程標準總綱」中規定:九年國民教育分為兩個階段,前段六年為國民小學、後段三年為國民中學,其課程編制採九年一貫之精神。

二、學校的內容

         一所學校包括全部校舍〈建築物〉、運動場、庭園、以及其附屬設備等幾部分。其中校舍又分普通教室、專科教室、辦公大樓、圖書館及廁所、樓梯間等,種類很多。

三、學校的空間

()以建築主體區分

1.內部空間:教室、辦公室、活動中心、樓梯、廁所等。
2.外部空間:運動場、庭園、道路、停車場等。
3.
半室外空間:平台、走廊、樓梯、陽台等。

()以功能區分

1. 行政區; 2. 教學區; 3. 活動區; 4. 休憩區; 5. 服務區; 6. 通道區;7. 特教區; 8. 幼稚園; 9. 其它。

四、學校環境之特性

(一)一所學校人數少則幾百人,多則幾千人,師生活動人數眾多。

(二)建築群配置,配置形式多樣性。大多非獨棟建築物,而是幾棟建築物的組合。

(三)學校面積大,區隔多,環境較一般公共建築物複雜。

(四)停車場、廣場、庭園、運動場等開放空間多,部分建築物有時也屬半開放性。

(五)一般學校除了正門為主要出入口外,尚有側門、後門等次要、服務之出入口。

(六)國中、國小多為低樓層建築物,法規規定建築物六層樓以上才需設置電梯,學校大多為四、五層樓建築,多數未設置電梯。

(七)學校建築物、活動空間以步道或走廊通連,動線較一般公共建築物長、複雜且多分歧。

(八)有時因地形關係、機能需求或創造變化等,校園內空間存在有大高差或小高差。
(九)一般國小、國中為充分利用地下室空間,均提高一樓樓地板面,以利地下室開設窗戶增加通風、採光。
(十)為增加廁所數量,一般學校廁所空間狹隘,部分廁所並有高低差處。
(十一)一般學校在大門口處設置校警室(傳達室),管制門禁。

(十二)國小、國中為學區制,學校離住家不遠,學童上學方便。且國小、國中校園設施也開放社區使用。
(十三)部分學校成立時間悠久,建築物老舊障礙多。
(十四)有些學校之環境,屬山坡地形。
(十五)除整體規劃之學校外,大部分學校均依需求不定期分區規劃增進建築物。
(十六)校區四周、庭園內及建築物邊多設排水溝。
(十七)部分學校辦理營養午餐有設置餐車升降機。
(十八)新設計建築物只有主要出入口處設有階梯,及斜坡道,通往庭園之次要出入口處只有階梯而無斜坡道。
綜合上述,學校為幅員遼闊且環境複雜,對行動不便者而言是相當辛苦的。

 

校園無障礙環境建設架構之建立

學校整體無障礙環境建設架構

(一)硬體建設:

1.整體性

2.單項無障礙設施

(二)輔助設施建設:

1.標示之引導

2.資訊之引導

3.服務之引導

(三)軟體建設

整體無障礙環境建設包括硬體建設、軟體建設、輔助設施建設三方面。

硬體建設為設置無障礙通路及各項無障礙設施等,軟體建設為教職員工及學生之關懷、禮讓、協助、服務等。為了整合無障礙環境硬體建設及軟體建設,應設置一些輔助設施,這些輔助設施包括三類:(一)標示之引導(二)資訊之引導(三)服務之引導。有了上述三類輔助設施,則行動不便者使用學校環境將方便許多。

一、硬體建設內容

學校無障礙環境硬體建設內容包括:

(一)整體性;

(二)單項無障礙設施。分別說明如下:

(一)整體性

整體考慮內容包括:

1.學校機能、規模

2.空間安排(以確定行動不便者活動範圍)

3.建立無障礙通路

4.考慮空間部位(1.地面2.牆與柱3.門與出口4.其他)

 

 

(二)單項無障礙設施

無障礙設施內容包括:

1.抵達學校(基地)無障礙

2.進入學校(基地)無障礙

3.室內外水平移動無障礙

4.抵達建築物出入口無障礙

5.進入建築物無障礙

6.室內水平移動無障礙

7.室內垂直移動無障礙

8.使用各類設施無障礙

9.室外庭園使用無障礙

10.停車場使用無障礙

11.標示無障礙

12.逃生無障礙

二、輔助設施內容

輔助設施包括三類:

(一)標示之引導

(二)資訊之引導

(三)服務之引導

 

   

三、軟體建設內容

應加強無障礙環境軟體建設內容。當硬體建設不足時,軟體建設可彌補硬體建設之不足,但軟體建設絕不可代替硬體建設。

硬體建設雖然完整,但硬體建設無法適合所有行動不便者(或一般人)之需求,惟有軟體建設與硬體建設密切配合,才能充分發揮整體性無障礙環境之功效。所以,無障礙環境硬體建設與軟體建設其重要性不分軒輊,不可偏廢。祇有硬體建設而無軟體建設,學校無障礙環境祇建設一半。學校無障礙環境軟體建設主要是教職員工及學生之關懷、禮讓、協助、服務等。

 

 

軟體建設內容及實施要點

一、師長、同學對身心障礙學生的接納

(一)對其障礙意義的認識

1.視覺障礙者指視覺器官(眼球、視覺神經與大腦視覺中心)因先天、後天原因產生功能異常,無法獨立從事各種社經活動者。依障礙程度分為:1)全盲(2)弱視

1)全盲者(blind):兩眼全盲無光覺,或兩眼視力優眼在001(不含)以下者。

2)弱視者(low vision):執行視覺辨識有困難,或兩眼視力優眼在01(不含)以下者。(:優眼視力乃指矯正後之最佳視力)

2.肢能障礙者指上肢或下肢(肌肉、骨骼與神經系統)因先天、後天原因產生持續性功能異常。下肢障礙者須援求輪椅或拐杖之輔助,使得以從事各種社經活動者。

3.聽覺障礙者指聽覺機能永久性缺損,聽力損失在25分貝以上者,依障礙 程度分為:(1)全聾(2)重聽

(二)對身心障礙學生於學習上限制之了解

1.視障學生全盲學生,對於下列訊息有學習上的困難:

1)太大─如房屋。

2)太小─如螞蟻。

3)太脆─如蜻蜓的翅膀。

4)太高─如巨木。

5)太遠─如星星。

6)太複雜─如工廠內部。

7)太封閉─如手錶內部構造。

8)動態─如飛躍。

9)抽象─如顏色。

10)危險─如火、化學藥品。

 

弱視學生在視力運用上有以下之困難:

 

1)距離的估計。

2)物件的輪廓。

3)相對物體速度的判斷。

4)細部的觀察。

5)整體與部分之把握(視野太窄、或部分影像歪曲)

6)閱讀速度慢且易疲乏不持久。

2.肢障學生分為上肢障礙學生坐輪椅學生柱拐杖學生三類,學習上之限制方面,基本上肢障學生本身均無較大問題,但校園環境的障礙會對他們的學習造成限制。

3.聽障學生聽障學生最顯著的生理特徵在於與他人有明顯的溝通困難,因此在學習上也容易產生障礙,因此應了解其困難而加以協助改善。而藉由下列方式使其更能與他人溝通及學習:

1)手語。

2)口語。

3)筆談。

4)綜合溝通。

(三)對身心障礙學生(包括障礙之家長、社區人士)於行動困難上的關懷、禮讓、協助及服務等。

對於身心障礙者有了認識並了解其在學習上的限制之後,不難體會到身心障礙者是弱勢群體,因此應提供整體性校園無障礙環境,並給予關懷、禮讓、協助及服務。

二、與身心障礙學生平日相處之原則及接觸之方法

(一)對於環境安排的注意事項

共通的注意事項

1.鄰座的同學,以安排熱心服務的學生為最適當。

2.對於可能造成危險的地方,宜事先加以防範,如水溝加蓋、安全欄杆、樓梯扶手,以及接近危險處所之前,設置警告標示。

3.對於可能造成身心障礙學生行動危險的場所,在設計時就應予以考慮。

4.教室內座位的安排,以方便呈現教材及教具為原則。

視障學生而言

1.教室中座椅及佈置,不應經常變動,若有更動,應事前告知視障學生。

2.升降機的按鈕要裝設點字標示,同時也要裝設樓層數自動語音播報設備。

3.其他。

聽障學生而言

1.應於教室裝設表示上下課閃燈設備,使聽障學生能清楚了解上下課時間。

2.應於廁所裝設表示緊急狀況閃燈設備,方便聽障學生能了解狀況。

3.其他。

坐輪椅學生而言

1.應將其座位安排於方便出入的位置,避免課座椅對其造成障礙。

2.有高低差之處應設置斜坡道。

3.教室與無障礙廁所儘量靠近。

4.其他。

柱拐杖學生而言

1.教室外走廊應設置扶手,方便對柱拐杖學生扶持。

2.其他。

(二)對於教學方面的注意事項

坐輪椅學生、柱拐杖學生在教學上與一班學生無異,僅視障學生及聽障學生需注意下列事項:

視障學生而言

1.教學活動中,要多用口頭陳述及說明,以幫助學生對資訊的吸收。

2.不論何種知識,應設法讓視障學生有親手操作的機會。

3.不可剝奪視障學生任何學習機會。

4.把視障學生看做一般學生看待,他不需要特別保護,但需要隨時給予必要的協助排除障礙。

聽障學生而言

1.由於聽障學生是利用聽覺、視覺及讓唇語來了解教學內容,所以老師於講課時,應放慢寫黑板及說話的速度,並於適當時間板書關鍵詞彙。

2.下課時間應讓聽障學生的眼睛有充分的時間休息。

3.允許聽障學生可由其他同學代為筆記,以為課後複習之用。

4.儘量提供聽障學生具體的學習經驗。

5.教學上應綜合筆談、手語及口語之溝通方式。

(三)對行動方面的注意事項

視障學生而言

1.帶領視障學生,並隨時告訴環境中可以幫助定向的各種線索和訊息。

2.鼓勵明眼學生能主動協助視障學生克服困難。

3.應指導明眼學生正確人導法的技巧。

4.帶視障學生到公共場所時,不可拋下他一人,以免恐懼。

5.尊重視障學生的交通先行權,讓視障學生優先通行。

坐輪椅學生而言

1.若發現坐輪椅學生在行進上有困難時,應主動幫助其越過障礙。

柱拐杖學生而言

1.柱拐杖學生行進速度較慢,必要時陪伴在側或等候。

三、訓練身心障礙學生對校園無障礙環境之認同

一)心理適應上之準備

社會或校園應尊重少數群體的需要,安排無障礙環境。但事實上,連一般學生在社會或校園中都有可能隨時碰到障礙,因此對於身心障礙學生來說,在生活上、行動上、心理上、及學習上遭遇障礙的機會必無法避免,所以身心障礙學生在心理上的調適是非常重要。因此,下列心理適應上的準備,應在身心障礙學生心中建立起來。

 1.身心障礙不是父母、醫生或自己的錯,這只是機率,不幸碰上而已。

 2.要嘗試各種學習環境,然後決定自己最適宜的求學計劃,及早做生涯規劃。

 3.要有勇氣向他人求助,以解決自己遭遇的困難。

 4.尊重別人,也尊重自己。不要把別人的協助認為是義務或應該。

 5.勇於嘗試各種活動。

 6.要主動地和老師及同學溝通,不要畫地自限或自以為是。

二)獨立能力之培養

1.對於熟悉的環境,能安全有效地運用設施設備行進,到達目的地。

2.對於各種交通、學習工具,要勇於嘗試及體會,以擴大生活、學習經驗。

參考資料:台灣殘障協會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