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改良場

 

首頁三元宮回善寺富岡老街江夏堂小上海與小香港貴山公園茶葉改良場埔心牧場家鄉導覽書


楊梅埔心茶葉改良場前身最早為日據時代之台北及新竹兩州農事試驗場,分別於1925及1908年成立,光復後﹝民國三十四年﹞分別更名縣立農業試驗場,三十七年改制為縣農林總場,三十九年改隸省政府農林廳成為區農林改良場,四十九年改制為區農業改良場。於民國七十一年一月奉台灣省政府核定將兩場合併命名為台灣省桃園區農業改良場,並沿用原新竹區農業改良場為辦公場址,唯因新竹都市之發展已不適作為農業研究環境,乃於桃園縣新屋鄉後庄村購地三十公頃,經規劃興建至七十四年二月完成廳舍建設並先行遷入辦公,並於同年五月卅日落,八十年元月農業推廣課奉命改設為農業推廣中心。

合併後原台北區農業改良場改設為桃園區農業改良場三重分場,並續於三重市原場址服務,為因應三重市發展及分場業務之需要,於七十六年七月起暫遷回本場新屋辦公,並於台北縣樹林及三峽交界處覓地十一公頃,自八十二年開始規劃整地與遷建工作,並於八十五年元月二十四日落成,為配合分場遷建業務,分場自八十二年九月起則遷駐新分場臨時辦公室展開工作。另原屬台北區農業改良場之羅東分場於七十年十月一日因遷場改稱蘭陽分場,並與台北分場同時改隸桃園場,因轄區過廣,蘭陽分場於七十五年七月奉命改隸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管轄。又為應業務之需要自民國八十六年五月廿三日奉命將苗栗縣改隸新成立之苗栗區農業改良場管轄,此外,原屬新竹場之五峰工作站亦同時改隸桃園場,並續在原地服務。八十八年七月一日改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早期桃園一帶也是茶葉生產的重鎮,多為外銷之用;楊梅鎮的丘陵地區包括高山頂、矮坪仔、秀才窩一帶,原以生產外銷的綠茶為主,近年因內銷市場的需求增加,改為製作半球形包裝包種茶;而當地的茶農為聯合促銷楊梅茶葉,於民國八十五年商藝取名為秀才茶,以增加文人雅士的愛好。

從茶樹變成茶葉的步驟大致分為:採茶→萎凋→發酵→殺菁→揉捻→乾燥→精製→焙火→薰花→包裝。茶樹一生可分為種子幼苗幼年成長、與衰老等五期,然而由經過繁複的過程,加上經驗老練的製茶師細心處理,並且在24小時內完成所有的步驟,才能使茶乾沖泡出最完美的色、香、味。

茶葉名稱學問多:茶樹名稱是茶葉稱呼最直接的來源。台灣最早的茶樹種植,是由福建引進藝烏龍茶種,因此全省到處多可見以「烏龍」命名的茶葉,而西方人更以「烏龍茶」之稱統括東方茶品。

以茶葉製造發酵程度將茶葉歸類為三項:

一、不發酵茶:不發酵茶俗稱綠茶,是歷史最早的茶類,富含維他命C、葉綠素、氨基酸,日本的煎茶、抹茶、綠搽粉、台灣的龍井、碧螺春,都屬於綠茶。 

二、部分發酵茶

     1、條形與半球形包種茶又分為文山包種茶、凍頂茶、高山茶、金萱茶、港口茶

     2、鐵觀音系

     3、白豪烏龍茶

三、全發酵茶:全發酵茶即是所謂的紅茶,在外觀上又分為條形與碎形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