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上海與小香港

 

首頁三元宮回善寺富岡老街江夏堂小上海與小香港貴山公園茶葉改良場埔心牧場家鄉導覽書


 

眷村 -特有的外省聚落

桃園縣原本有八十個眷村在全省八百七十九個眷村中,可算為數眾多,也成為桃園縣族群文化中的一大特色,眷村是台灣社會中相當特殊的一個社群,在台灣多元的社會中,眷村及眷村人民的生活方式已形成了次文化,成為台灣歷史及台灣文化的一部份。

 

台灣眷村的這種「被迫型政治性人口移轉」,其形成與發展皆有特殊性的背景。民國38年,國民政府播遷來台,為了廣泛安置隨行的六十萬大軍,因此廣設軍人眷屬住宅,也造成了所謂的「眷村文化」。 其中桃園地區在當時因屬人口較不集中區,且鄰近首都台北,故成了安置大批軍眷最佳的地區。 有關眷村的生活方式、建築景觀及人際關係的種種,不僅是民國38年以後,六十萬大軍在台灣的真實生活寫照,眷村的變遷也是台灣五十餘年來重要的歷史發展進程。

 

現今台灣已是多元化社會,眷村的發展在過了50年後的今日亦已隨著第一代隨政府來台的軍人而逐漸消失中;然而這民國以來最大規模的人口轉移,無非以成為台灣歷史不可抹去的一部分。我們所走訪的小上海和小香港是楊梅鎮上一個獨特的外省聚落,不同於一般眷村是由國防部所建置為了安頓當年隨國府從大陸撤退而來的軍民,它是當地居民當年從軍中退下所聚集的聚落。

 

小上海位於楊梅鎮的月眉山腳下,是典型的外省聚落,民國四十年左右,一批當年從韓戰投奔自由的反共義士,政府將一萬多名的分散全省各地,一部分的人早於五十幾年就從軍中退役,落腳於月眉山腳下,這裡在五零年代有許多的彈子房、商店、酒家等,常吸引附近駐軍休假來此,繁華熱鬧的程度不輸於當年的上海,被阿兵哥暱稱「小上海」

 

那天拜訪小上海,適逢陰雨綿綿的天氣,住戶大多躲在家中午睡,我們訪問了其中的一位老伯伯唐道清先生經過他的說明我們更了解小上海的一切,這裡不像其他的眷村可以改建,因為是和梁姓地主承租,地上的建築物是自己所建,顯得簡陋,想想當年由於戰爭他們被迫遷徙,落腳於這個臺灣,和親人分隔海峽兩地,這是時代的悲劇,命運將他們和島上其他住民緊緊連在一起,為這塊土地打拼創造一個新的局面,他們日以繼夜想回到魂牽夢繫的老家看看,這一切直到解嚴之後才實現,雖然他們陸續回到老家看看,卻選擇回到臺灣,也許他們早已和這塊土地緊緊相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