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醮緣由__建醮的種類__建醮前的準備__建醮儀式__各地分壇__活動盛況

 

                

建醮緣由

       「醮」是祭神的意思,在漢朝末年道教盛行之後,逐漸變成「僧道設壇祭神」的專有名詞,自南北朝開始,歷代朝廷大多有建醮的祭儀,尤其盛行於元朝和明朝。

        道教通俗信仰隨著漢人移居開墾台灣後,也逐漸在台灣生根, 雖然台灣的醮祭大致上承襲中國的意義,是民間為了「許願祈神」或「還願酬神」設置道場,並聘請道士所主持的宗教儀式,但是受到移民太多而且繁雜的影響,已經漸漸發展出不同的面貌,各地會有不少的差異。

         由於台灣的道教發展早已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精神,再加上早年漢人墾拓台灣之際,遭遇種種艱辛困難,造成許多無主孤魂的存在,所以人民建醮的目的,不僅僅是祈神酬恩,還添加了施鬼祭魂的雙重意義。總而言之,做醮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因為每次做醮要動員不少的人力、金錢及物資,所以民間往往要好幾年的休養生息,才有能力舉辦下一次的醮典,所以早期台灣民間醮典的舉行都是十幾二十年才舉行一次;現今社會繁榮發達,可以比較不用考慮到經濟的因素,只要配合醮期規定舉行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