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主題:拜訪水利會
研究時間:2005.1.4
研究地點:八德水利工作站
研究人員:全體組員
工作記錄:琳璇、家銘、昌憲、宗翰、慶安
琳璇--
下午一點鐘左右,置身在老師的車上,我們要去拜訪水利會工作站的站長邱顯達先生。
站長是個親切好客的人,我們到達那時,他們正在睡午覺,會長馬上起來迎接我們,並拿出一大張八德市的地圖來,告訴我們一些關於埤塘的事。早期埤塘最主要的功能是灌溉、儲水等,現在八德的許多埤塘不是被植物覆蓋住,就是被污染了,有些甚至看不出來它是一個埤塘,而且都被排入廢水,一大堆髒東西,還有工業的油污染;另外棲地的水泥化、埤塘被填平、廢棄物的傾倒,埤塘的數量已經慢慢的減少了。不過也有些經過綠化,埤塘四周圍美化當成公園,供人散步、釣魚,展現另一番風貌。在石門水庫完工之後,桃園縣內約有8845口埤塘,但自從桃園大圳、石門大圳陸續開鑿,石門水庫供給充分的灌溉水源後,多數的埤塘喪失了原始的灌溉功能,因此逐漸消失或荒廢。會長跟我們說了很多關於埤塘的事,光說也沒有,還是去實地調查吧。
慶安--
今天天氣多雲時晴,是個從事觀察的好天氣(老天有眼)。星期三,是半天,一放學,我立刻前往辦公室集合,老師要帶我們去拜訪水利會,還要去參觀埤塘。
大約到了一點鍾(pm),我們坐上王老師的車出發了,當時有點害怕(老師開車的技術我還沒有確認)!
本來想應該會很遠,不到一分鐘就到了。原來它就在我們學校的隔壁,而且是常常經過,卻不曾仔細去注意它的存在!經過一段寒喧之後,邱站長一隻手拿著筆;一隻手拿著地圖,向我們說明等一下要去的埤塘有「蝦米」!我們問:「以前的埤塘主要是做什麼用的?」他從容不迫的回答:「早期以灌溉為主,後來也做為民生用水、養殖(鯽魚
草魚……等)等。」我們再問:「那麼魚是怎樣來的呢!」他回答:「魚苗是埤塘主人放養的,每當冬季來臨前,為補充食物,將池水放掉,水位只剩到腰部時,再用網子抓!」他還說:「水池是為調節、水資源應急用的。」
目前本市埤塘三分之二是私人所有,要經土地所有權人的同意,附近農家才可接水,因為我們的法律是要保障人民所有權,我又多學到有關的法律知識。我們的埤塘均為老祖先遺留下來的,大多不是現在開挖的(極少數是),現代人常在旁邊蓋房舍、飼養禽牲,整個水溝已經圬染嚴重。站長每想到此,就有無限的感慨,他殷切的希望埤塘能恢復往日清澈的模樣,重現往日風華。
昌憲--
今天中午一放學,老師就帶我們到石門水利會八德工作站拜訪站長。站長告訴我們,八德市的埤塘在日據時代就有了,那時的埤塘的水質清澈,是灌溉兼民眾休閒戲水的好所在。數年前為了建造石門水庫,將埤塘靠溪的土堤分段挖除,還舖設施工便道,使這處埤塘生態遭到破壞,讓地方人士相當痛心。而今年初,施工單位也未將土堤復舊,為了拯救這處百年池塘,他們才會決定以理性自然抗爭方式,爭取池塘保留。
家銘--
今天中午放學後,我們到辦公室集合,大家的心中充滿期待,昌憲還買了兩包餅乾,準備到車上吃,好像要去郊遊。
才一下子,就到了八德水利會工作站,原來水利會就在我們學校的旁邊,讀了這麼多年書,今天才知道。一開始,站長說了許多有關埤塘的事,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八德市目前的埤塘大多是私人的(佔三分之二)。雖然政府想要徵收,但有些地主不肯,不來領徵收費,因此有些埤塘還是公家和私人共同持分的。站長表示,埤塘如果成為政府的,那就可以規劃成公園或水上樂園,讓民眾有休閒的地方可去。
站長還告訴我們,早期的埤塘是養殖、灌溉用的,現在八德市埤塘的水源來自於石門水庫,如果水供應不足,就要採用分期供水的方式了,所以大家要節約用水,以免沒水可用時,那就苦啦!
宗翰--
今天的天氣晴朗,連日來的陰雨,被溫暖的陽光趕走,是個適合出訪的日子。中午放學後我們在辦公室集合,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向水利會出發。今天要拜訪的是石門水利會八德工作站的邱站長。
原以為水利會在很遠的地方,沒想到就在學校旁,幾乎每天都會經過的地方,竟然從沒注意到。邱站長很熱心的招待我們,並拿出地圖為我們介紹八德市埤塘的分布情形。在訪問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桃園縣的埤塘數量是全台灣最多的,埤塘有養殖、農業灌溉、蓄水的功用,八德市有三分之二的埤塘是私人所有,每個埤塘幾乎都有二個水門一進一出的控制水量,而且埤塘都很密集。水利會牆上有一幅八德水利灌溉圖,我們就在地圖前面和邱站長合照,為這次的訪問做印證。
來了一群人,將會客室擠得水洩不通。邱站長細心地為我們述說埤塘的故事
大家在灌溉區域圖前合影,為埤塘的探索留下印記。
-------------------------------------
研究主題:拜訪市民
研究時間:2005.2.6
研究地點:市民的家
研究人員:全體組員
開鑿埤塘的人 / 宗翰
早上心情特別興奮,因為今天要訪問的是我最敬愛的長者外曾祖父邱垂和先生。一進門看到慈祥的外曾祖父坐在客廳裡看報紙,我向他請安,並說明來意之後,他老人家像走進時光隧道般,回憶起埤塘的過往。
外曾祖父說在日據時代就挖掘埤塘了,早期的埤塘是用人工挖掘的,鋤頭、畚箕是基本的工具,最後用木板、牛把土踩結實,並且把入水口的地方挖的較淺,出水口挖得較深方便水流通,出水口是用木頭中間挖洞做成,再用水柳的根堵住洞口,待要放水時再將水柳的根拔起。
埤塘中的魚類、水中生物大多是順著水流自然流進的,但是有些較大型的魚(如鰱魚、草魚)則是放養的,較小的埤塘也可種植筊白筍。在澇埤的時候,除了可以抓魚加菜,也把埤塘裡堆積的泥土挖起來當肥料,增加埤塘的蓄水量。可見當時的埤塘除了蓄水功能外更是營養的補給站。
外曾祖父世代務農,雖然已86歲但每天仍下田種菜,所以身體還很硬朗,他感慨的說當時埤塘的分布從八德國小到建國路上的埤塘有十多口,而廣興路上的埤塘是八德市最多的,霄裡、茄苳一帶也不少,以當時蓄水量來說不比石門水庫少,但因工業發展及農業轉型,埤塘的功能逐漸被取代,加上有些工廠排放廢水、傾倒垃圾污染了埤塘,使得魚類無法生存,慢慢的埤塘不是被填平蓋房子、工廠或是任其荒廢變成危險髒亂的地方。如果政府能將埤塘規劃為水生生態園區,不但有教育功能,更可成為社區民眾休閒的好去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