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flash首頁
我們的研究紀錄
計劃簡報頁
網界博覽會首頁
回到文字首頁
 
基隆潮間帶區域
 

【 前言】
  我的家鄉在基隆,海是我的第一個印象。我們住在基隆、生在基隆、長在基隆,海,不單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更與所有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地連繫著。基隆是一個港都,海邊的礁岸上與潮間帶上可以看到很多不同族群的生物。不少的居民以海為家,漲潮時,人們急忙的捕獲魚貨,在退潮時,人們趕快在礁岩上採集藻類,或賣或自食都與海有關,我們是靠海吃飯的人啊。
  生活在海邊的我們,需要更瞭解海洋,也要瞭解整個岸邊最忙碌、最活躍的潮間帶,此區生物族群多元,動植物種類也很多,與岸邊動植物截然不同,瞭解他們,同時也代表著瞭解我們家鄉的海洋。

【潮汐與潮間帶定義】
  為瞭解潮間帶生物群,就必須先瞭解潮汐的定義。我們常常在海邊看到漲起漲落的海水運動,正確的說法是,潮汐是海水週期性的升降運動,如果海水上漲的現象發生在白天,就稱之為「潮」;發生在晚上則稱為「汐」。當海面上升達最高時,稱為滿潮,海面下降到最低點的時候,稱為乾潮,所以在海邊待一段時間後,就可清楚的分辨漲潮或落潮了。
  自某一次滿潮至下一次滿潮,或由某一次乾潮至下一次乾潮的時間,稱為潮汐的週期,滿潮與乾潮之海面高度差稱為潮差。漲潮時,潮水漲到海岸的最高處稱之為滿潮線退潮時,返到海岸的最低處稱之為乾潮線。潮汐發生的原因是由於地球與星體之間的萬有引力所造成,主要的影響來自月球,其次原因為太陽(因月亮比太陽距離地球還近,所以影響潮汐最大)。通常一天會漲落兩次,週期約為12小時25分鐘左右。我們一般由報章雜誌及中央氣象局網站來查詢潮汐的資料。接下來介紹潮間帶定義,潮汐的形成,也製造出了潮間帶與潮間帶動物的生存範圍,由於漲朝與落潮的關係,使得漲、落潮間的潮差地帶,擁有濕潤的土質,得以造就出合適的環境,也衍生出潮間帶。通常漲潮時生物活動的區域變小,海水漲滿大部分的海濱地區,魚群會利用這個時間來覓食找尋食物,因此海邊的釣客都會利用這個時間,趕快垂釣正要覓食的魚群。岸邊隨著潮汐的漲落,會呈現不同的生物族群。基隆地區海蝕平台分布多,所以在漲退潮時,我們可以看到多樣性的生物族群,且不少鳥類也會來潮間帶覓食,養育下一代。漲潮的時候,幾乎看不到多種的生物,僅可看到魚群優游的在水中穿梭;退潮時,螺蟹蝦等動物就急忙出來覓食。

【研究區域與方法】
  我們居住在臨海的基隆地區,隨處都可看見海。但我們要觀察潮間帶生物群,首先就先找尋合適的地點。本專題我們採取親自到野外實際觀察與拍攝照片,察看基隆的潮間帶有哪些動植物呢?基隆潮間帶的地區我們從最東邊一直繞到最西邊,從八斗子漁港、海洋大學旁小艇碼頭、基隆港、和平島、外木山等地區,隨著海岸線考察與拍攝照片。回家後,查對一些海洋生物圖鑑,看出是何種動物,生活環境為何?並且在校內找尋生物老師,詢問相關的生態問題。

《被破壞的基隆潮間帶-八斗子地區》

挖蝕後的平台 釣客
漁民在潮間帶中撿拾貝類
挖蝕後的平台
釣客
漁民在潮間帶中撿貝類

大量的人工設施破壞海蝕平台 左側人為的燃燒垃圾
到處林立的消波塊
人工設施破壞海蝕平台
左側人為的燃燒垃圾
到處林立的消波塊

  由八斗子海濱地區可知道潮間帶已被人為的破壞殆盡,原本的海蝕平台都被港口建設挖蝕一空,這個地區不適合觀看與考察潮間帶生物群,人為在旁邊燃燒垃圾與烤肉,到處充斥垃圾與油污,看了令人痛心。
  
近幾年來,岸邊過度開發與利用自然資源的情形,海岸潮間帶的生物資源,也無可避免的受到了過度的開發和破壞。最主要有:過度的捕撈潮間帶生物、垃圾污染、水源污染,以及各種在海邊所進行的護岸與海堤,及發電廠等工程所造成的直接破壞和熱水污染等,在在都使得台灣的海岸生物資源大量減少。

《上一回》專題報導首頁《下一回》基隆與北海岸地質景觀變遷與破壞

   
本網頁由基隆市安樂高級中學國中部「開天闢地」團隊精心製作。請以I.E 6.0以上,螢幕解析度1024*768 觀看,謝謝囉*^_^*
學長姐2002年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