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Update : 2005.02.27.SUN
  天籟純真          |  首頁  |  緣起  |  部落到都市  |  酒的文化  |  溼地生態  |  生態捕魚  |

            溼地生態 . . .                      |  母系傳統  |  部落器物  |  傳奇人物拜訪  |  飲食文化  |  發源地  |    

UnderBar

 
植物類:

1.山蘇

2.鬼針草

3.水芹菜

4染料果實

動物類:

A.盤古蟾蜍

B.斯文豪氏赤蛙

C.莫氏樹蛙

D.赤尾青竹絲

植物類:

1.山蘇Top

2.鬼針草Top

3.水芹菜Top

             0 Top

4.阿美族用來做紅色染料的果實 

夜間活動:

A.盤古蟾蜍

盤古蟾蜍是台灣蛙類中分布海拔最高、體型最大的種類。廣泛地分佈於台灣全島各地,從平地到三千公尺的高山,都有牠們的蹤跡。牠也是台灣土產蛙,但它的正名也經歷一段曲折。盤古蟾蜍在1908年命名的時候,就被確定為台灣特有種。但之後陰錯陽差被誤認為成另一種廣泛分佈於大陸各省的中華大蟾蜍,並被許多學者引用。直到1986年經日本學者松井正文教授重新鑑定之後,確認盤古蟾蜍是台灣特有種。

  牠們個體之間的體型差異很大,從5公分到20公分,環肥燕瘦都有。背部的顏色及花紋也變化多端,有紅色、褐色或黑褐色;有些在身體兩側有黑色紋路,有些在背部中間有一條黃色背中線,有些則素素淨淨、沒有任何花紋。但不論如何多變,牠們都是癩蛤蟆,身上一定有大大小小的疣,眼後還有一對大型突出的耳後腺,這是牠們的毒腺。盤古蟾蜍的耳後腺和疣都能分泌毒液,但這完全是為了自衛,除非是受到很大的刺激,否則是不會分泌毒液的。而且單獨一隻蟾蜍的毒性對一般小型動物而言,還不到致死量。因此牠們分泌毒液的目的充其量是在警告其他動物:「我有毒,以後不要再惹我了」。蟾蜍在去皮和內臟之後,肉是沒有毒的,所以在3000公尺的高山上,如果需要野外求生的時候,蟾蜍肉可能救您一命。

  平常晚上喜歡在步道、空地、路燈比較亮、蟲比較多的地方覓食,在每年的9到2月則會遷移到溪流、水池等水域進行求偶活動。說起來,盤古蟾蜍是人類的益友。中國人從唐朝開始,就懂得取蟾蜍耳後腺的白色分泌物製成蟾酥,蟾酥味甘、辛、性溫有毒,具有解毒消腫、強心利尿的藥效。蟾蜍也喜歡在棲息在住宅或農耕地附近,以昆虫為食,因此能減少農作物害虫的數量,是農人的好幫手。Top

 

B.斯文豪氏赤蛙

「啾-」!咦,這是什麼鳥呢?

  如果您感覺聲音是來自溪流、山澗或瀑布附近,別急著抬頭找鳥,倒是可以低頭找青蛙,八成是斯文豪赤蛙在和您開玩笑。斯文豪氏赤蛙在賞鳥團體裡相當有名,但稱牠為「騙人鳥」。許多賞鳥的人都知道,賞鳥入門第一課包括如何分辨蛙叫和鳥叫聲,免得缺乏經驗的菜鳥被牠騙得團團轉。

  斯文豪氏赤蛙又叫尖鼻赤蛙、棕背蛙。屬於大型蛙,體長可達10公分以上。背部顏色變化多端,身體修長;趾端膨大成吸盤狀,以適應溪流生活。牠們終年住在溪澗附近,白天躲在石縫或溪邊草叢裡,晚上則單獨出現在水邊草叢或石頭上。牠們的獨立性很高,常各自分散,保持距離,叫聲是牠們彼此溝通、較勁的唯一管道。叫聲如同鳥叫般的「啾-」一聲,常讓賞鳥人白忙一場。牠們雖然不是很常叫,但只要一隻領頭開始叫,其他雄蛙就會不甘示弱的一隻跟著一隻叫,合唱聽起來是此起彼落,頗具有聲勢。

  斯文豪氏赤蛙廣泛棲息於全省2000公尺以下中、低海拔的溪澗及瀑布,除了寒冷的冬天,整年都很活躍,但主要在秋天及春天產卵,也以這時候最容易聽到牠們的叫聲。卵白色大型,常成小堆聚集在溪邊流水較緩的地方。剛孵化的小蝌蚪全身雪白,可愛的模樣像極了豆芽菜,但隨著黑色素的產生,蝌蚪的顏色越來越深,最後整隻成為黑褐色。Top

 

C.莫氏樹蛙 

莫氏樹蛙( Rhacophorus moltrechti)是屬於樹蛙科(Rhacophoridae)樹蛙屬的台灣特有種保育類野生動物,廣泛分布於台灣兩千五百公尺以下的山區、果園、開墾地。牠是一種美麗的綠色青蛙,平時居住在樹上裡,只有在繁殖季時才會下來,到樹林附近有水的地方進行繁衍下一代活動。

樹蛙最大的特徵便是他們的趾端前端具有吸盤,可以幫助他們吸附在植物葉面及爬樹,莫氏樹蛙也不例外。莫氏樹蛙除了墨綠色的背部顏色外,牠的大腿內側是呈現鮮豔的橘紅色;在腿部內側及身體兩側也會因年紀不同,而有大小不一的黑色斑點。

要如何分辨莫氏的公蛙母蛙呢?在太魯閣這裡,可以有3個判斷方式:第一個是”鳴囊”的有無,只有公蛙會鳴叫,所以公蛙的下巴皮膚會比較鬆弛,而母蛙的下巴不具有鳴囊,所以皮膚較緊繃;第二個特徵是”體型“,一般而言莫氏公蛙體型大小相對地比母蛙小;第三個判斷方式是觀察牠們”腹部的顏色”,在太魯閣這裡的莫氏公蛙,肚子大多是鮮豔的黃色,而母蛙的肚子則是白色的。

可能因氣候或緯度的差異,台灣各地莫氏樹蛙的繁殖季節也各不相同。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及花蓮地區,莫氏樹蛙的繁殖期主要以冬、春兩季為主,從9、10月至隔年的4、5月,約3、4月後可在野外見到剛變態、體長約2公分的莫氏幼蛙。

莫氏樹蛙的產卵方式和台北樹蛙相同,是由公蛙和母蛙一同用雙腳踢打築起一團白色的泡泡巢,讓卵在泡泡巢裡慢慢孵化,等到變成小蝌蚪時,再順著雨水衝至鄰近的水域中,繼續成長。

最近當您有機會來到太魯閣園區走走時,不妨蹲下身體,看看路旁的水溝裡,是否有黑褐色長出後腳的莫氏蝌蚪、或橄欖綠色的莫氏幼蛙,正在向遠來的您,分享牠們變化成長的喜悅!Top

 

D.赤尾青竹絲

人在山中行走,有時總會想到在海洋上航行時的悠閒;而長時間的海上旅行中,我的矛盾情緒也偶爾會突然發作。口中不經意的喃喃唸著:「好想念在月光下那些個藏身山林中的朋友!」。

  對山中生活的熟悉應該會讓人生成一種對山脈的強烈依賴吧!這份對山的情感曾經一度牽絆著我,致使我拒絕縱身大海,而今,也使我無法瀟灑的遠離那綠色世界。有時跪坐在熾熱陽光下綠色甲板上,當凝望著大海的湛藍時,眼中卻會隱約閃爍著一幅山林月夜的圖像,那是我習以為常的活動場域。縱然臉上吹拂著溼黏的海風,只要蟬聲、蛙鳴以及山谷中不斷迴響的山羌狂吠一旦闖入腦中,便彷彿能讓將我的靈魂從這個藍色區塊迅速抽離,由太平洋移轉到右手邊的綠色山脈間。在那綠色的大地上有著各式飛禽走獸,而其中最教人思念的,當然是就讀研究所時陪伴著我走過漫長歲月的赤尾青竹絲。

  在臺灣,赤尾青竹絲分布範圍廣闊,普遍的存活在2500公尺以下的各類棲地,因此成為人們最熟悉的蛇類之一。也由於牠們的分布範圍內涵蓋有許多不同的人類族群,這最大體長不到一米半的蛇有著竹葉青、青竹絲、赤尾鮐等各種俗稱。但是,稱呼的不同並無法改變赤尾青竹絲是毒蛇的現實,比鄰而居的頻繁照面也沒讓彼此的關係獲得改善。好惡的形成似乎並非理性的事,就像多數人對於蛇的恐懼也絕非以毒性、毒液分泌量、咬人致死率分析足以解釋的。不過,縱然群眾對於赤尾青竹絲有著極為強烈的憎恨,人們參雜著恐懼、厭惡的複雜情緒並不能影響牠在我心中的份量。

  赤尾青竹絲是這一千多個日子的重心,頭燈左右擺動形成的光柱好似劈開前方阻礙的寶劍般,讓人得以在黑暗中看清周圍環境,也使我們能夠於深入灌溉溝渠仔細尋覓藏匿在邊坡灌叢中的牠們。光束引導著調查隊伍緩緩前進,擦身而過的其他蛇類也數度造成行進速度的減緩,但唯有樹叢間閃爍著螢光般的青綠時,我大步趨前進行記錄工作時,涉水而行的才會稍作停歇。

  以捕蛇棍控制住青竹絲的頭部,然後再將其掌握於手中,讓我們能夠仔細的觀察每隻個體。我們試圖確認在實驗樣區中的每一個個體,而植入於皮下的晶片便會是牠們的身分證,當通過讀碼機時,液晶顯示板就會忠實的顯示出每隻個體的身分。顯示燈一閃,嗶的聲響也同時發出,「雌蛇,01289B55(註)!」我埋頭記下每一筆資料。不像我們,甚至不如我們家中的寵物,他們沒有名字,或說他們的名字是由一組冰冷的字母與數字所形成的。在無數個夜裡,從捕捉、判定身分或植入晶片、測量體長與體重,我們一再重複著這樣的工作流程。

  靜靜纏繞在枝條上的牠們似乎能讓人嗅到些許如隱士般的氣質,然而牠們倒也並非真的與世無爭,攀附在枝條上的青色的身軀其實正在等待一噸豐盛的饗宴,等待獵物行經身邊時快速而準確的給與致命一擊。這就是赤尾青竹絲「坐-等(Sitting and waiting)」的覓食策略,牠們以眼眶與鼻孔間的熱感應器-頰窩來感受獵物的體溫,在食物充足的區域一再重複著如此的招數,舉凡老鼠、文鳥、蜥蜴、蛙類都可能成為牠的攻擊目標。Top


2005 台北縣汐止市樟樹國民小學 阿美傳奇 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