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學 名:Mugil cephalus (Linnaeus) 英文名:Common mullet, Striped mullet
俗 名:烏仔魚, 正烏 |
|
|
|
|
|
|
|
型態特徵: |
體型略圓而長,尾部側扁,頭部背部略扁平,無側線,體鱗具孔,體上背為藍灰色,下腹銀白,沿各鱗列則有深色之縱帶,粗壯好動,容易受驚擾而四處亂竄,在東北季風強大吹拂下,有躍出水面跳躍前進之特性,每年冬至前後是烏魚產卵的季節,產卵期的烏魚對海水的溫度及鹽度特別敏感,冬季一來臨,隨著氣溫與海溫的下降,西北太平洋的烏魚群會結隊南下,尋找適宜產卵海域。其幼苗有趨向淡水河口成群游動的習性。 |
|
|
|
分 布: |
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黑海、地中海等熱帶、亞熱帶及溫帶沿岸水域,其中以冬至前後十天來台做迴游產卵為眾所皆知的,有『烏金』之稱。 |
|
|
棲所生態: |
在天然狀態下常見於沿岸淺水處,以挖取泥沙中的微小動植物或其他有機碎屑維生。在海水,鹹淡水中均能正常生活,對鹽度的適應範圍很廣。 |
|
|
|
體 長: |
全長30到90公分。 |
|
|
|
漁業利用: |
在台灣過去以來,此魚種是經淡化後與部分淡水魚﹝如草魚、鰱魚等﹞混養,或與少數海水魚﹝如虱目魚等﹞混養以作為食用魚類
。 |
|
|
參考資料: |
1.農委會出品漁業週訊 |
|
2.蘇偉成(1989)台灣產鯔魚的資源生物學研究 |
|
3.茄萣漁業發展史作者吳陽清提供資料 |
|
4.淘金客全體隊員整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