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魚的歷史由來 烏魚的特徵 烏魚的種類 烏魚的生態與習性

 

 

 

烏魚是許多漁民重要的經濟來源,因為它可觀的獲利,使得每逢烏魚汛期,漁民便競相捕捉關於捕烏魚的盛況,在臺灣漁業史上早有記載,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回顧這段捕烏歷史吧!

 

荷蘭時期:荷蘭人佔領台灣時,很重視捕烏魚帶來的豐富稅收。那時,中國漁船想捕烏魚,必須先到大員今台南領取執照,才可到打狗、堯港、下淡水(就是今天的高雄、茄萣、林園沿海)一帶去捕烏魚。回到港口後,再根據漁獲量,交出十分之一的魚稅,這就是所謂的「什一稅」。之後,荷蘭人為了固定稅收,採用「包稅制」,也就是不管漁獲量如何,都要繳交一定的稅金 。

   

清朝治台:明鄭時期到清朝治台期間,仍沿用包稅制抽稅清乾隆年間,令規定漁民必須領有魚旗,才可以出海捕烏魚

   

日治時期:民國前三年,曾從日本長崎縣延聘烏魚子製造專家,來台灣指導傳授技術,在高雄、鹿港兩地,設立工廠製造烏魚子,產量增加後,外銷來增加稅收

   

台灣光復後:民國四十年代,台灣漁船逐漸轉為機械動力,加上捕魚技術的改良,烏魚漁獲量逐年提昇民國六十六年,開放漁船裝設對講機,一旦發現魚群,漁民便立刻通知友船一起捕捉,烏魚產量也進入顛峰期,到民國七十五年,每年烏魚平均年產量將近兩百萬尾,烏魚真的成了漁民致富的烏金

   

近年來:民國八十年代,台灣沿海污染嚴重,加上以前大量圍捕烏魚,母魚產卵的機會減少了,烏魚的漁獲量也逐年降低最近幾年大陸漁民在台灣北方海域先行攔捕,再加上地球溫室效應,海水的溫度提昇了,烏魚不再洄游靠岸,年產量已大大的減少,號稱「烏金」的烏魚就快要消失了國內目前有養殖的烏魚,但是口感仍不及野生烏魚,價格上也有很大的差異

參考資料

1.農委會漁業署出版品

 

2.淘金客全體隊員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