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縣中和市圓通禪寺創建於民國十五年,由妙清尼師開山,採純佛教式建築風格,古樸莊嚴,清雅幽靜,為北台灣著名之尼寺。 民國十三年妙清尼師由新竹到中和,有心建一道場,四處訪覓土地,費時二年,因見現寺址,遠眺五股觀音山,氣勢雄偉,乃於民國十五年開始建設,初建功德堂,再闢地基,利用山上石頭砌牆,再以碎石沙土混凝作為建材,歷經數十年,完成大雄寶殿,惜因長期積勞,妙清尼師於民國四十四年(一九五五)圓寂,享壽五十五歲。

   第二任住持達禪師姑,於民國六十五年圓寂,第三任住持達精尼師,與主任委員達聖法師,共同策劃寺內末完工程,繼續興建,直至民國六十六年才完成,同一年舉行落成典禮。圓通寺之建築,費時五十一年,歷經兩代三任住持,完成此一道場,誠屬不易。 為完成當年師願建造一座經書館,專供研究佛學使用,民國七十一年完成圓通寺圖書館一座。由於家中有長輩的牌位供奉在寺內,從小我就常跑圓通寺,寺院後面有一線天,我當初瘦的時候還鑽的過去,現在大概不行了,爬上去後可以綜觀中和全景甚至看到台北市。

【歷史變革時間表】

時間

西元

圓通寺的歷史

民國13年

1924年

妙清尼師有心蓋一佛寺,盡心力找尋適合地點。

昭和元年

1925年

妙清尼師健中和現址,可遠眺五股觀音山,氣勢雄偉,因而決定於此開山,採純佛教式建築風格,古樸莊嚴,清雅幽靜,為北台灣著名之尼寺。

昭和3年

1929年

初建時,就地取材,挖山移石,首先完成功德堂<現在的極樂苑>

昭和8年

1933年

大雄寶殿落成,舉行盛大的安佛儀式。以後逐年完成東西廂房及祖師塔,至於連接山門的前殿則在二次大戰終止後才陸續興工完成。

昭和9年

1934年

莊姓信徒獻殿前兩側石階的和式宮燈。

民國44年

1955年

妙清尼師圓寂,享壽五十五歲。

民國65年

1976年

第二任住持達禪師姑圓寂。

民國66年

1977年

第三任住持達清尼師,與主任委員達聖法師,共同策劃寺內未完工程,繼續興建,直到此時才完成,同年舉行落成典禮。圓通寺之建築,耗費51年,歷經兩代三任住持。

民國66年

1977年

前新光人壽吳火獅捐獻四門台階前兩側之左獅右象石雕。

民國71年

1982年

?完成當年師願建造一座經書館,專供研究佛學專用,完成圓通寺圖書館一座。

現況

現任住持如慧法師,由妙清法師為其剃度出家,中國佛教三藏學院畢業,學佛之餘,喜丹青書法。

【圓通寺步道簡介】

  通寺位於臺北縣中和市石壁湖山山麓,標高 120 公尺 ,建於西元 1926 年(昭和元年),為一歷史悠久的古剎,然該地不僅是佛門清修之地,由於周遭森林鬱鬱、居高遠眺景色怡人,更是中和市重要的觀光勝地,為中和八景之一。通寺過去以所在清幽得雀屏中選為佛門清靜地,自然環境有部份因寺廟興建而保存下來,至今禪寺正後方尚殘存約莫 二百坪 大小的天然林。由於建寺後數十年未受嚴重干擾,這片天然林雖然仍處於次生演替的狀態,卻已具備基本的森林層級架構,大致可分為第一喬木層、第二喬木層、灌木層及草本層,並有木質攀緣植物、著生植物及半著生植物鑲嵌其間。


   由這一小片天然林、加上寺前殘留的樹種,我們約略可以想像當年廣布於新店溪流域的低海拔闊葉林林相是何等豐富,而數百年前台灣低海拔山地丘陵便幾乎全為這樣的闊葉林所覆蓋,難怪四百餘年前航行過太平洋的葡萄牙水手在遙見台灣時,會大為驚豔而稱其為福爾摩沙( Formosa )美麗之島。


   然而,除了上述一小片天然林受圓通寺庇護得以保存下來之外,臨近山地因缺乏法令保護,邇來遭到大肆燒山開發、濫墾濫葬,造成了大片黃土山丘。昔日的森森林海景象,如今只能對著倖存的小片天然林憑弔懷想。人為破壞後水土流失的慘相對照完整的天然美景 … ,雖然我們已無力挽回既成的事實,但仍有機會避免未來的錯誤。但願大家能因了解而更加珍惜這片難得的綠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