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杜君英庄界墓碑    忠勇公祠  

 


逆杜君英庄界墓碑

逆杜君英墓         康熙六十年曾經發生朱一貴事件,諺語「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就是在形容清廷統治下民變不斷的情形。朱一貴起義後,內埔檳榔林(今義亭村)客家人杜君英馬上響應,率各路人馬與朱一貴合作。後來朱一貴和杜君英失和,基於保家衛土的考量,集結十三大庄,六十四小庄,起義為清廷出力,六堆(隊)之名至此形成。朱一貴大軍在今屏東萬丹與六堆義勇軍大戰,六堆客家軍結果大勝。同時清廷南澳總領藍廷珍及福建水師提督施世驃(施琅之子)也前來攻打台南鹿耳門。朱一貴背腹受敵,南北作戰,兩面均節節敗退,最後為清軍擄獲。接著杜君英等也被清廷招降,問審後朱杜兩人及其將領全被斬首示眾。
         事後村民為杜君英立碑紀念(今中林村,屏東科技大學附近),但唯恐清廷追究民變責任,故於碑上加註「逆」字,這是迫於當時政治現實下,不得不為的做法。碑側題字「莫以成敗論英雄」,即為杜君英一生之寫照。

<TOP>


忠勇公祠


        
位於內埔村中興路,內埔公墓入口處,供奉的是清朝乾隆年間,協助清廷平定林爽文、莊大田之亂的客家先烈英靈。乾隆51年(1786年),台灣島內爆發林爽文之亂,附和為亂的莊大田派兵到六堆客家庄,大肆劫殺,當時客家先民唯恐原鄉親人受誅連,不願參與叛亂,決議協助清廷平亂,由當時的大總理曾中立等人招募義民,於戰役中陣亡人數不可考,遂於內埔村南門外建祠祭祀,並塑一牌位保存可查出姓名的烈士李東義等二十人。乾隆53年清廷平亂後,為表揚六堆客家之功績,特頒賜客家庄為「褒忠」。
        忠勇公祠曾歷經多次遷移重建,原在內埔南門,後改築現址,但烈士牌位卻一直流傳下來供後人憑弔瞻仰;並成立忠勇公會,每年籌措經費,舉行秋祭,以感念先民保家衛鄉的義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