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勢東柵門    敬字亭 古令埔禁令埤


新北勢東柵門

        新北勢地方(現今內埔豐田村及振豐村)由於土地肥沃,在嘉慶年間(1796-1820)有客家先民鍾耀珍經商到此,認為適合開墾,歲率領宗族前往開墾後來成為村落,為防止「山胞」(先前稱山胞,西元1994年8月1日立法改稱「原住民」,出草殺人或異姓他族之間發生械鬥時阻止對方進入聚落,村民靠自衛組織力量維護地方安寧,就在村莊外圍設隘門或柵門,作為守護防衛的屏障,距今約兩百年歷史。   <TOP>

敬字亭

(1)傳統客家人心目中,紙和文字不僅是文明的象徵,更是聖哲遺教的傳承者,加上「造字不易」的印象以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造成「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等等觀念的影響,因而乃有「敬惜字紙」的傳統舊習。
(2)「敬字亭」又稱「惜字亭」、「聖蹟亭」,有時稱「文筆亭」
(3)屏東縣至少有26座。
(4)其功能為崇尚讀書或鎮煞。
(5)崇尚讀書:客家先民初遷異地,為求風調雨順,多設伯公廟(土地公廟);而為了鼓勵子女向學,並教誨子女尊師重道,會在伯公廟之左設「字爐」(右側設金爐),大多為三層。
如:糶糴村的文筆亭有300年歷史,共三層;下層為主要焚燒字紙之所,中層祀福德正神,上層祀觀音菩薩,亭頂有一泥塑「壺廬」,亭頂六角處泥塑龍尾狀,中上層間六角處泥塑鳳尾狀,栩栩如生。
(6)各具特色:如內埔興南村關帝廟旁的敬字亭,外形像桃子又像炮彈,其實是筆尖;此外如竹田二崙的敬字亭對聯、內埔豐田、新北勢敬字亭的剪彩等。   <TOP>


古令埔碑

古令埔是指美濃開始到隘寮、成德的一大片荒地,在隘寮溪與東港溪的上游,它靠近大武山。
清朝嘉慶二十年間,內埔的地方人士與鳳山縣前來的居民伍和裕,對古令埔的開發問題,因意見不合而產生衝突,雙方告官,經清朝政府派人調查後,判定客家居民放火燒工寮,應賠償伍和裕五百銀元,而古令埔則禁止移民開墾,只准許平埔族原住民可以自由耕作,凡違反都要受到嚴厲處罰,並建碑石在古令埔處,以告示大眾。原先的碑是建在雅麻溪南保安 林內,日據時代則遷移到老埤村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