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臺灣宗教以民間廟會祭典最為盛大,而宋將陣又是廟會不可或缺的重要陣頭。但宋將陣的緣流典故,卻是鮮有人知。 宋將陣在古時候類似民間自衛組織,並與官方的軍隊相近,水滸傳中的人物宋江,以組織「民兵團」抗禦官兵而聲明遠播,由於「民兵團」在訓練操作時,以佈置關陣、運兵攻守出其奇致勝法,普遍受到民間的引用,因而民間的仿效組織乃通稱「宋江陣」。 但宋江陣何以成為一般廟宇為神明助興的陣頭呢?據傳說:宋代仁宋皇帝時,洪太尉誤放鎮所於伏魔殿的卅六員天罡星,和七十二座地煞星,他們下臨凡世,降生人間,而水滸傳的人物就是這一百零八顆魔星轉世的好漢,謂: 「梁山兄弟上應星魁,合當聚義。」
因此民間即認為宋江陣具有替天行道,袪劫消災的代天鑒察神功,致用來廟會神尊出巡天下之時的大護法,協助平定境內污穢邪魅,清平境土,流傳至今,宋江陣仍是廟會的重要陣頭。
大社三角頭北極殿各組宋江陣一隊,每逢祭典廟會,或是聯誼繞境刈香熱鬧,即各自集訓操演,只要出庄與外交誼,三隊武陣一定結合一體,如龍似虎的威武陣容,震撼了來自各地的香客,無不為大社宋將的團結及嚴格操訓出來的堅強隊伍讚賞不己。而后天斧、東勢旗、下竹圍鼓即是各地讚賞「大社宋江」的諺語。 后店斧 「斧手」在宋江陣中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在開斧招套要有關要性的武技。在人選上都得嚴格篩選,不高不矮,身手敏捷,濃眉圓目都是重要考量,早時,後店角有「張萬全」者,屬虎形體格,主掌雙斧,跳躍健步,臂力強悍,把武術文化的力和美展露無遺,是宋江陣中難得一見的神斧手,至被封為「后店斧」。
下竹圍鼓 宋江陣操演排陣打圈、七星陣、蜈蚣陣、八卦陣等都得靠宋江鼓以記號、做點主控。所以宋江陣排陣的架構,完全得靠「宋江陣」指揮控制,鼓手須備內沉功力,及非常的腕力,足以影響整個團隊的士氣;如操演中的衝鋒陷陣,或與他隊的「咬陣」(較量),鼓手都會施展絕活打起戰鼓,提昇高亢士氣。下竹圍角「黃清代」者黃明祥之父被譽稱「下竹圍鼓」至今仍有許多傳聞,據說:「大清仔〈黃清代外號偏名〉打戰鼓,連桌頂的飯碗都會震動。」聽起來似乎誇張,但是老一輩的長者認真的說:「凡熱鬧出陣,大清仔的戰鼓聲無人會壓過。」致被譽稱為「下竹圍鼓」。 大社庄的學武風潮,源自清代張氏出仕武魁首後,及振興庄內的學武風氣,資深宋江陣教練楊添發先生說:「當時的光館、暗館到處可見,要練工夫還的自付「師父禮」、自備點心呢!」。 當時為什麼有那麼多人要學習「工夫」呢?訪問東勢北極武陣組長─鄭登進先生,他說:「當時庄頭都有來滋事的問題,少年學工夫,除了訓練身體外,重要責任是保衛村莊。」無論當時的習武目的是為了強身、榮譽或是責任,都足以給新時代的人們最完整的鄉土精神。 隨著時代的變遷,工商發達生活在科技環境中的現代人,已很難持續性的發展宋江文化,但大社三角頭北極殿至今仍以克難方式維持三隊,雖不能與當時的「宋江傳奇」相比,但也極力保存其傳統性的鄉間文化,讓宋江精神重現生命,使其優質的民間文化得以延續薪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