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現況發展

   在台灣,讀書會並非現代社會特有的產物,其運作實與當時社會思潮有極密切的關係。

  五、六○年代,威權主義盛行,思想禁錮,讀書會即成為地下非法組織,不但不能公開活動,更有陷於囹圄之虞。七、八○年代,由於威權體制瓦解,政治民主化,女性意識勃興,讀書會即成為現代女性急欲掙脫昔日壓制的成長團體。她們參加成長班、研習班,後來逐漸產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形成了讀書會的組織。她們讀親職教育,父母效能、或女性意識的書,也將所得的知識回歸或檢驗其家庭、社區生活。

  民國83年,第七次全國教育會議將讀書會列為推展終身教育的具體性措施,讀書會終於在我國教育政策中展露頭角。民國85年在教育廳的大力推展之下,積極辦理領導人培訓,資助鄉鎮圖書館組成讀書會,藉以激起民眾的學習意願,增加其學習機會,使我國讀書會走出學校教育體制的陰霾,邁入新的里程。
 
  民國86年元旦,「第一屆全國讀書會博覽會」在師大成人教育中心舉行,全國各地有五千位以上讀書會會友的參與。從兒童戲劇讀書會、婦女讀書會、企業讀書會、長青讀書會到超越文字讀書會,從大人到小孩,從婦女到企業人士,參觀人潮絡繹不絕。之後陸續在高雄、臺中、台東等地皆舉辦過「全國讀書會博覽會」,讓台灣真正達到書香社會的理想。

附--國外讀書會發展概況─以美國、瑞典為例

一、美國讀書會偏重名著閱讀

  1826年,霍爾布魯克在密爾本模依亞里斯多德教授門徒哲學的「雅典學園」,成立學園的組織,不久即掀起一場全國性的美國學園運動,對美國文化,尤其是成人教育產生深遠的影響。1921年,艾爾斯金在哥倫比亞大學創立「名著方案」,促成「名著運動」,帶動了成人討論的學習風氣,此後學院派的名著讀書會成為主流。1927年富蘭克林於費城所創辦的秘密結社討論團體「容托社」。容托社是一種團體式的自我教育,內容包括政治、哲學和道德等。1947年,阿德勒與哈欽斯為廣泛推展名著閱讀運動,更設立名著基金會,希望透過各類名著的出版和選讀,來促進博雅教育的發展,並協助名著討論團體和相關領導人的訓練。


二、瑞典讀書會結合生活與學習

  1902年由禁酒運動領導者歐爾森倡導,以讀書會作為禁酒運動的成人教育方式,被稱為是「瑞典讀書會之父」。到了二次世界大戰時,讀書會已是瑞典最重要的成年公民教育方式。戰後讀書會活動更加蓬勃發展,民眾運動、政黨、宗教運動、YMCA-YWCAS、大學校外部門,以及一般大眾皆有讀書會的活動。1947年,瑞典政府提供經費補助讀書會領導人津貼和教材費用。

  瑞典的讀書會統合了瑞典人的生活與文化,是以小城鎮街坊鄰居面對面交談為基礎發展而成的學習活動。自1947年起,讀書會的組織與參與者每年以10%以上的成長率持續增加。

資料來源:http://public.ntl.gov.tw/publish/soedu/251/text_03.html
     (社教資料雜誌251期第7-9頁) 第二屆全國讀書會博覽會大會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