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文學漫談 ─活動簡介與參加活動心得

導讀者:余光中教授
時間:86年4月
                              
與大師余光中文學漫談 余光中介紹
時間:民國八十六年四月一個午後
地點:中山大學活動中心西餐部
活動方式:座談
活動經過:耕心會員與大師余光中談文學、談詩、談最近大師關注較深的
寫作主題:
   「旅行文學」…,雖是漫談,大師言語中不時出現的電光石火,卻點燃會員的心。
事先閱讀書籍:《記憶像鐵軌一樣長》、余光中詩集任選一本

 

活動參與心得  
這樣的午後 莊秋瑜
 

  午后,奔馳紅色小車,趕往西子灣與余光中老師見面…。
   一群人約在活動中心,就著落地窗外漫漫海潮。閒閒聊著,時而文學的情感表達,時而文學的使命擔承……。說真的,似乎沒什麼章法,沒什麼主題,可是,總有不經意的驚喜在言語中輕輕表露-一代文豪,正是如此。再重讀余光中老師的作品,總還是驚嘆:多好的句子!
第一次接觸,隱約記得是年少時,余光中老師的「迴旋曲」、「鄉愁四韻」……等詩句,由楊弦譜成曲調,翻唱出一代民歌風潮。感動詞曲之婉約深情,竟自愛上了現代詩,認識了「余光中」這名字。
   年長,再拾文學,余光中老師與我們隔水呼渡.文學殿堂是回不去了,可仍是滿心喜悅。
   余光中老師說:旅遊就像回到文學現場,親自感受過往當今人景。美靜說:「這天午后,咱們也是來到文學現場。」是呀!嚴格說,就只是見一個人,見一個書中的人,一個我年少時讀其詩句長大的人:聽聽他的聲音,看看他的容顏,真實地與他交換文學的心……喜歡這樣的印證,那種感覺,就像記憶中的情感被開啟。
   陽光灑進屋內,就閃耀在余光中老師身上,他輕啜著茶,輕鬆地談起英譯的問題,逕自喳喳咕咕地學鳥兒話語說起英詩的趣味。這場景,彷彿面對的不是一位溫文長者,而是一位天真稚子。
   文學心,情人心,赤子心……就是這樣純真無矯揉的敏銳,乃能為生活點點滴滴留存最美的記錄。
   散後,大夥兒興沖沖地和余光中老師在陽台合照,亮閃閃的陽光從陽台一路
   鋪灑到廣垠的大海,嬉鬧的笑語,夾雜隱約浪濤聲,我們共同構築這樣的午后。
……………………………………
  就這樣的情緒,我們進入雲門的九歌﹁九歌﹂是林懷民構思籌劃多年的舞碼,甚至有人說:「林懷民過去二十年編過四十九齣舞蹈作品,就是為了『九歌』作準備」。我相信每一個創作理念,只有當事人最清楚,而我們分享的只是創作的果實。能經驗這樣的人生精華,也靠緣份。
   整齣舞碼分迎神、東君、司命、湘夫人、雲中君、山鬼、國殤、送神八個段落,看似各個獨立,卻隱約有個脈絡可尋。
   一直記得自己受到的震撼,迎神的女巫緩緩的掬水祝禱,在靜肅的氣氛中,猛然一轉身,全身突然急速震動,配著藤條鞭笞聲,鄒族迎神頌讚聲,女巫彷彿將身軀交給神樣,那種律動,尤其是腹肌,已達不可思議的程度,看得自己血液奔流。跳過舞,知道那難處,對雲門舞著,更添了分敬意。
   從女巫獻身迎來東君,再轉入「司命」,講芸芸眾生,紅塵打滾。這一段舞,讓自己感受很強,看得心情沉重!這樣的社會,人與人間慾念橫行,彼此操控…。舞台上,一個個渾似赤裸裸的人不斷交疊、翻滾、撥弄……腦海中浮現「酒池肉林」一詞。而舞者個個面無表情,詭異地氛圍隱然控訴命運的無奈。
   說真的,是糾結著心,看完這一幕,心底的不安,直接被挑起,人生在世,究是主宰,亦或竟只是傀儡?!
   「湘夫人」是全舞最唯美浪漫的一幕。向來就喜歡長長布條呈現的意象,從湘夫人的頭巾,慢慢拉出一長條白布,無止盡似地橫亙舞台,將湘夫人圍了一圈又一圈,如湘水不斷,如思念漫漫…,那視覺美極!旁邊舞者的歡愉活潑,襯托湘夫人的孤寂。女巫激烈的身段,暗喻湘夫人內心的掙扎。在一片陽剛、激烈的舞碼中,湘夫人柔美,含蘊其中卻不顯於外的悲淒悄感,真的很讓人動容……。
   「雲中君」,是頂特別的一段。知道舞者伍義芳是雲門特別從美國召回共襄盛舉,知道雲中君簡直是為他量身編舞。這樣的感知,讓自已屏氣凝神,專汪地看著舞台上雲中君的一舉一動。很特別的經驗,全舞幾近七分鐘,雲中君一百踩在另兩個舞者身上,他自顧自地舉手、投足、轉身、鶴立,每一步都是瀟灑自在。你無法想像他是站在半空中,是踩在人身上,三人的默契簡直如呼吸樣貼切……。再者,英姿煥發的雲中君,肢體的力道、肌肉的線條,呈現絕對的力與美,可因為踩在人身,又必須絕對輕盈,這種肢體矛盾,對舞者絕對是一極大考驗,驚喜,雲門做到了!
   「九歌」一路下來,皆是對抽象神鬼的崇敬,到最後的「國殤」,無疑是最具象的段落,或者說「國殤」才是「九歌」真正訴求的重點!有人說:沒有「國殤」,就沒有「九歌」。相信這段落潛藏林懷民編「九歌」真正糾結在心的情感。
   荊軻易水辭別,到天安門廣場肉身擋坦克的青年,這當中,林懷民安排一個個頭戴竹簍,綁赴刑場的人,沉重地走過舞台,走進黑幕,然後耳際很寫實地響起一個個歷史上 野史上為國為民斷送年輕生命的名字,文天祥、史可法…秋瑾、陳天華、林覺民……林少貓…,認識的、不認識的,聽過的,沒聽過的,在這當口,一字一字撞進心底,如親見一個個生命在眼前夭折!這一刻,眼淚是忍不住的。很能體會林懷民所言:「對那些未完的生命,被斬斷的青春,有無限的惋惜和心疼。」
幕終落下,一盞盞油燈在片漆黑中閃爍不定地綿延成一條燈河,鄒族送神曲緩緩響起,在面對悲鬱的死亡後,這點點燈火,彷彿是每個人心中對生命的最後堅持-雖微弱卻恆久不滅。
   持續不斷的掌聲,讓自己回到了現實,就像經過一場洗禮,舞台前荷花依然,九歌的時代已渺,秋瑾、陳天華的時代已是過往,天安門前那些熱血吶喊的青年,也寫進了歷史,可這會兒,所有的感情全接續了起來。拍紅了掌,台上的舞者一次又一次地謝幕,相信這一刻,大家都有同樣的激動。
許久沒這麼感動了,在面對紛擾不確定的世代,政客營私濫權的社曾,心,早無力地有些麻木,可這一剎那,有個聲音慢慢酥活……原來,我們是可以不絕望的。
   走出文化中心,夜色深沉,廊廳燈火闌珊,遠處廣場一群群大人陪著小孩正嬉鬧著,回首看著散場人群中,王主任,美靜、嘉琪、愛玲、徐鳳英和余素悔老師,一字排開地走來,也不知怎地,突然覺得這場景好美……就像電影結局。想一群世間女子"拋夫棄子"地遠征高雄,甚至台北,就只為了一場演講,一次對話,一個展覽或一齣舞;台上台下,生命的精華,全待有心有緣人覓得了。
   從余光中到雲門,這樣的午后是豐足的,慶幸與大夥兒同行。

選自「耕心讀書會會刊」第五期,86/5/16
資料來源:〈http://home.kimo.com.tw/vsteven12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