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文學漫談 ─余光中簡介

導讀者:余光中教授
時間:86年4月

簡介
  民國三十八年開始在廈門「星光」、「江聲」二報發表新詩及短評,四十三年與覃子豪、鍾鼎文、夏菁、鄧禹平等共創「藍星詩社」,先後主編「藍星週刊」、「現代文學」、「文星」詩頁、「藍星叢書」五種及「近代文學譯叢」十種、「現代文學」雙月刊、政大「大學英文讀本」、「中外文學」詩專號等。余光中的四十年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入,其以現代詩和散文享有盛譽,堪稱雙絕;他還寫評論、做編輯、從事翻譯,其獨特的筆法,光耀中華文壇,其詩作多發抒詩人的悲憫情懷,對土地的關愛,以及對一切現代人、事、物的透視解析與捕捉。



余光中詩風的演變
最早的格律詩時期(1949─1956)
.突顯強烈西化傾向,沉浸於豆腐乾氏的格律詩。作品有激切的情緒而無深 刻的情思,有賁發的感覺而無潛實的感悟。
.作品有《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天國的夜市》
.〈郵票〉:一張嬌小的綠色魔毯/你能夠日飛千里/你的乘客是沉重的鍊戀愛和寬厚的友誼。






新古典主義時期(1961─1963)
.中國的抒情傳統藉《蓮的聯想》而推向另一次高峰  
.〈蓮的聯想〉:「虛無成為流行的癌症/當黃 昏來襲/許多靈魂便告別肉體/我 的卻拒絕遠 行,我願在此/伴每一朵蓮/守小千世界,守住神秘」

資料來源:
走回近代中國時期(1965─1969)
代表詩集《敲打樂》《在冷戰的年代》
資料來源:http://home.kimo.com.tw/vsteven123/3.htm


現代化的蘊釀時期(1957─1958)
.代表詩集《鐘乳石》
.句子演化出長短錯落的形式
.代表作:〈西螺大橋〉「矗立著,龐大的沉默/醒著,鋼的靈魂」「於是我的靈魂也醒了,我知道/既度的我將異於/未渡的我,我知/彼岸的我不能復原為/此岸的我」

留美的現代化時期(1958─1959)
.愛荷華大學的寫作訓練開啟與現代藝術的接觸,作品乃有抽象的趨勢。如:〈新大陸之晨〉「零度。七點半。古中國之夢死在心大陸的席夢思床上」詩人從平鋪直敘解放出來。
.西洋文學藝術與文化認同問題。如:「在此地,在國際的雞尾酒裡/我仍是 一塊拒絕融化的冰─常保持零下的冷/和固體的堅度」
.代表詩集《萬聖節》
虛無時期(1960─1961)
  面臨逃出自己,卻又找不到自己的窘迫。一方面對傳統不能完全放棄,一方面對現代又不能全心擁抱。「不知道那條路通向陵/我很冷,很想搭末班的晚雲回去/焚厚厚的廿四史,取一點暖」
. 洛夫〈天狼星論〉的批評促使余毅然走回傳統。在〈再見,虛無!〉中,正式告別存在主義。
.〈天狼星〉反應詩壇擱淺在西潮的今驚滔駭浪中。《蓮的聯想》《五陵少年》的後半告別虛無,重入中國古典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