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戲的由來]                 [布袋戲的歷史發展]                     [布袋戲的活力]               [布袋戲的文化內涵]

 

布袋戲的活力 

       布袋戲早在一、兩百年前就已傳來台灣,到目前為止,氣勢不但沒有減弱,反而更蓬勃發展。令人好奇的是:為何布袋戲有如此大的魔力,使人們為之瘋狂?不管是從「四、五年級生」心目中的民族英雄-雲州大儒俠史艷文,到電影版的聖石傳說,都擁有廣大的支持者,這其中的奧妙究竟在哪裡呢? 

        布袋戲的發展過程中,經過許多的時期,有些是因應時勢,有些則是為了要帶給民眾們更多的享受。在其不同的發展階段,無不將其豐沛的民間戲劇界的活力充分展現,同時在面臨台灣不同的時空環境背景更迭變化下的政治、經濟、社會變遷,它皆能在政治氛圍或困頓、或抑鬱、經濟發展或蓬勃、或蕭條,社會型態快速變化的時代夾縫中,絕地逢生,再創布袋戲生命無數個春天,這都是我們不得不正視的堅韌力與活力所在。 

       以下針對不同時期的時空環境,對各期的布袋戲活力作簡單介紹,以茲證明一活躍幾百年的民間藝術得以生生不息之因。 

一、皇民化運動時期: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日本在台灣實行皇民化運動,布袋戲劇團被迫成為專門為政治宣傳的工具。

二、反共抗俄期:

        國民政府遷台之際,兩岸對峙形成,國民政府將台灣作為「反共復國」基地,因而積極進行反共思想的灌輸與意識建立,因而積極利用尋常百姓喜歡觀賞的布袋戲,作為政治宣傳的工具,在反共抗俄劇時期,劇中常會加入一些愛國的口號,雖然扼殺民間布袋戲的充沛創造力與生命力,卻也使得民眾和布袋戲一起愛國,一起振作士氣,蔚為當時的獨特布袋戲文化。

三、金光布袋戲

        時代進步,布袋戲也要掌握住「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潮流,更進一步進軍到大螢幕。在1962年台灣電視公司成立,打頭陣的李天祿受邀演出『三國志』,到了1970年,轟動武林,驚動萬教的雲州大儒俠上演了,這是由黃俊雄打下的電視天下,主角史艷文,有帥氣的臉龐,紳士的氣質,博得許多女性觀眾的瘋狂。

四、躍上大螢幕

       1990年代之後,即至現在的布袋戲,只要電視一開,轉到霹靂台,就可以享受到緊張刺激的戲曲內容。或是35台的阿忠布袋戲,絕對讓你笑破肚皮。或者是電影聖石傳說的DVD,彷彿自己就是劇中人,受到非善類的超強攻擊,或是漂亮卻可憐的劍如冰,這就是我們感受到的布袋戲的進步。  

       這些受到大眾肯定的表演,共同的特色就是掌握了觀眾們的口味。例如布袋戲的通天教主黃海岱先生,因了解如何滿足觀眾們的娛樂口味,創造出節奏輕快,武戲味重的劍俠戲。劍俠戲充分表現出了布袋戲靈活的演出、人物的特色豐富,使人們對布袋戲留下了鮮明的印象!

       而黃俊雄先生則是成功地將布袋戲帶往電視螢光幕上,他傳承了父親黃海岱的藝術風格,並把布偶的尺寸加大,配合現代感十足的造型,強調音樂的效果,尤其以流行音樂製造出更豐富的表演空間,使劇中人物的形象鮮活,各有特色,融入一般人的生活中,成為庶民不可或缺的娛樂。

      黃氏兄弟則吸收了父親及爺爺的長處,加上創新且大膽的手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布袋戲電影。劇中使用現代科技,使觀眾視覺達到滿足,輔以傳統的文化內涵豐富觀眾的心,不忽略任何的小細節,這種勇於突破的精神,正是使布袋戲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

       舞台上忠孝節義、愛恨情仇的故事糾結,舞台下觀眾喜怒哀樂隨之波動,正因為不斷的創新中保有著懷舊的味道,布袋戲將永遠不會被這個快速轉動的世界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