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戲的由來]                 [布袋戲的歷史發展]                     [布袋戲的活力]               [布袋戲的文化內涵]

 

布袋戲的文化內涵

        布袋戲,以目前的角度而言,表面看來很像只是一種消遣娛樂,除了打發時間外,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或不同於一般電視戲劇。然而若將時間拉回百年前,或五十年前,在將布袋戲當時所扮演的角色做深入的回顧與瞭解,將發現除了戲中的戲偶、戲台、掌技、口白、鑼鼓、唱曲皆是一種藝術呈現外,而戲中人物之間的忠孝節義精神,則肩負著與教育部普及時代,道德教化、移風易俗的教育責任,並默默的影響觀眾、一般老百姓對倫理道德的觀點,使觀眾更了解做人處世的道理,淋漓盡致的演出,則又道盡了人生的喜怒哀樂及生命的包羅萬象,讓底層民眾的情緒獲得宣洩管道。

 

        此外,布袋戲文化所串連出的庶民生活風貌,諸如戲開演時各類攤販雲集,各地百姓舉家欣賞,頓時形成暫時的消費市集,民間活絡的商業交易因而產生。而宗教活動的節奏,地方名人透過戲曲演出進行政治、經濟的運籌帷幄,以建立關係網絡等各方面的龐雜社會。即單單以布袋戲所提供的各種行業工作與就業機會,則遠遠超過我們所知的「一齣戲」而已,在布袋戲背後不為一般所覺察的社會運作體系,以及所蘊含的豐富文化風貌,正是布袋戲深厚的文化內涵所在。

 

        單就欣賞布袋戲演出而言,往往是一場藝術之美的饗宴,其融合了戲劇、文學、音樂、美術、服飾等各類藝術於一舞臺之上,首先,觀眾第一眼就可看到一個傳統木雕藝術的「彩樓」或是各式大小彩繪看板戲棚,金碧輝煌的豎立於舞台中央,這些精心設計或雕刻或彩繪的戲棚,隨著時代的變化各具不同的風貌,展現不同的藝術風華!

 

        就戲偶而言,出場的每一尊戲偶的頭、手、腳,有都是精緻的木雕之美。至於偶頭的頭盔則展現了紙雕藝術之美,即便目前已改由其他材質取代,但頭盔的製作藝術仍令人感到驚豔萬分。戲服方面則是刺繡藝術的呈現,期間色彩、用料、繡工的講究,無不淋漓盡致的表達出台灣民間刺繡美學風格,可見單就戲偶而言,其不正是一件融合各種民間藝術而製作精美的藝術品。

各式頭盔

各種戲服

        

       至於從戲偶人物的服裝及五官的表情即可判斷出戲偶劇中的角色,更是中國戲曲特有的區別分類文化,其中身穿戎裝戰甲、氣宇軒昂的元帥、將軍、鳳冠霞帔、柳腰細眉的貴婦千金、遭難落魄,翩翩有禮的書生才子、仗勢欺人、尖嘴猴腮的富家子弟及其爪牙、奇裝異服的邪魔外道……,皆充分的表現中國戲曲的角色分類邏輯。

氣宇軒昂的武生

嬌豔柔美的貴婦千金 冷血無情的殺手

        

       操偶藝術部份,不管是細膩婉約的文戲動作或是刺殺砍劈的武戲動作,操偶演師皆能如同真人一般維妙維肖於掌上展現;口白方面,不同於日本或中國大陸的一人分飾一角,台灣的布袋戲口白則全由主演一人(頭手)獨擔大局,頭手需具備箇中技能,能以五音分明的口白,將戲偶依其不同身份、性格差異,及動作狀態,隨時發出不同音色與語氣,來展現布袋戲的技藝,將整齣劇情述說表達出來,水準就如同一位職業的說書人的表演功力。有句俗語說:「千金道白四兩技」,真是一點也不錯。後場樂師的伴奏、演唱、或以絲絃樂器,則刻劃出哀怨傷感的離情、悲淒畫面,或以鑼、鼓的打擊,展現兩軍對陣,緊張武打的壯麗場景…。

 

        布袋戲的外台演出種種,僅就藝術文化面就讓人應接不暇、眼花撩亂了,更甭談期間宗教、經濟、政治的社會網絡面,更是龐雜到讓人驚訝不已。

 

        但可別以為布袋戲就這樣隨著時代的變遷失去過去的光芒與功能,只能躲到政府部門為它們的保存維護而設的博物館、戲曲館供人憑弔罷了。雖然,布袋戲的風華不再,也由外台見走向內台演出,但也不至於如風中殘燭的不堪。試想,民國五、六十年時,民眾的休閒娛樂仍有限,尤其是鄉村地帶,農閒時刻不是聚在一起聊天、打牌、或參加北館子弟團訓練。一般有錢買書的人也不多,大多數只有靠看電視消磨時間,金光布袋戲則成為當時最轟動的電視節目,至於資訊發達的現代,電影、VCD普遍,民眾則可透過螢幕再次欣賞到不同布袋戲表現風格。

 

        布袋戲的文化內涵是豐富多彩的,由於小組工作時間有限,因而無法詳盡深入研究發掘,但就其前後場的演出表現,就足讓人驚訝於它的內涵之深之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