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皮影戲的起源眾說紛紜,根據
   歷史文獻最早的記載,相傳西元一百多年前,西漢漢武帝因為十分思念已逝的愛妃李夫人,極為悲痛而無心理政,有位江湖術士李少翁自稱能召來李夫人的魂魄,使武帝與其相見。為了滿足武帝的心願,李少翁製作李夫人的影偶,利用夜晚架起方帷,借香煙和微暗的燈燭映出李夫人的影像,讓武帝觀賞,因而慰藉其思念之苦。皮影戲搭配著如此浪漫美麗的傳說,皮影戲在中國歷史上展開了時空之旅。
影戲發展至宋代,由於經濟發達,繁榮的條件為皮影戲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會,所以宋代皮影戲已相當普遍,加上宋代話本的出現,更促使唐、五代影戲迅速繁榮,宋至南渡後,皮影戲也隨之流傳到南方來,更是盛極一時。到元朝,蒙古人把皮影戲做為軍隊的康樂活動,由於成吉思汗的遠征,皮影戲隨著軍隊的西征,也就流傳到了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地。
明朝,皮影戲也叫做「宣卷」,此時皮影戲已經普遍成為皇宮貴族的宮廷娛樂,甚至受到帝王的垂青,隨著影師四處宣講,皮影戲很快地由冀東傳出關外。滿清入關,滿人十分喜愛影戲,北平成為了影戲中心,但到了清末,民生凋敝,因為皮影戲的演出,群眾夜裡聚集觀看,清廷恐懼革命活動伺機竄起,於是下令禁演。在明清時代,皮影戲是非常流行普遍的民間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