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的皮影戲又稱為「皮猴戲」
   ,唱腔以「潮調」為主,劇情
多採自民間故事和歷史傳說。台灣的皮影戲是從大陸傳入的,傳承自潮州影戲,傳入說法眾說紛紜,有五、六種之多,茲分述如下:
(1)民間相傳明朝末年鄭成功父子墾殖台灣時,廣東潮州藝人阿萬師,隨著鄭成功的軍隊來台,偶爾會在軍中表演皮影戲,清兵入台後,阿萬師避居於高雄縣彌陀鄉,最後定居於此,並收了五個徒弟,傳其技藝,將皮影戲廣為流傳。
(2)清同治初期,由閩人許陀、馬達、黃索等人由閩南將皮影戲傳入高雄、屏東。
       (3)清咸豐年間太平天國期間
         (1850 -1865),由海豐、陸
            豐、潮州、汕頭一帶
         傳到福建的詔安、漳浦等地,然後輾轉傳入台灣。
        (4)一百多年前,由廣東潮州一帶將皮影戲傳入台灣
          南部,流行於高雄縣的岡山和鳳山境內,在北二
          層溪以南、下淡水溪水以東的鄉村中,擁有廣大
          的皮影戲觀眾。
         (5)二百多年前,從大陸北方經廣州,由許陀、馬
           達、黃索等三人自潮州一帶將皮影戲傳入台灣
南部,流行於高雄縣的岡山和鳳山境內,北限於二層行溪,南限於下
淡水溪。
傳入說法,意見分歧,然而 在台南市普濟殿的<重興碑 記>上,記載:「禁:大殿 前埕,禮宜潔淨,毋許穢積 以及演唱影戲」,此碑立於 嘉慶二十四年(1819 ),由 此可見,在清中葉時 期,皮 影戲的演出已相當盛行,因 此皮影戲傳入台灣時間亦當 更早,如前所言,我們可以 推測皮影戲最遲應於清朝中 葉以前便傳入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