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孩子團隊
探討野柳岬的成因、地理位置與交通......
歷盡滄桑的野柳,且聽我娓媚道來......
探究野柳奇岩怪石之成因......
介紹野柳動植物等生態環境......
認識野柳漁村之人文景觀......
珍愛野柳環境,讓她的曠世美景永續留傳......
介紹野柳周邊景點與美食......
野柳相關好站介紹......
您現在的位置:生生不息 > 遨翔天際


台灣四季如春,每當季節更替時,總會吸引大批候鳥來台,而位於台灣北海岸的野柳岬角地區,在春、秋兩季時,更是大批海鳥聚集,或在崖邊築巢繁殖、或在海上梭巡俯衝捕食魚兒的景象蔚為奇觀,可說是欣賞海鳥的最佳地點。

野柳的的海岬,是候鳥們南遷到達台灣的第一站,也是候鳥們北返時最後一個可以歇歇腳的地點之一,而每年冬季強烈東北季風也使得許多遷移性的鳥類在此避避風雨,因此每年的南遷北返之際,大約是三、四月與十月,便是觀賞過境鳥類的絕佳地點,其中又以白眉巫、黃喉巫、戴勝、授帶鳥、黃眉柳鶯、灰斑鶲、寬嘴鶲、烏灰鶇、黑鶇等稀有鳥類為主。


每年的觀鳥季,愛鳥人不約而同地到達這塊聖地, 可以與墾丁相比美, 可稱為鳥林之「南墾丁北野柳」。 記得每次都會見到同樣裝備的鳥人們, 在不到一公里的野柳岬, 或金山青年活動中心繞圈圈,互報鳥況。 不過到這裡,鳥功雖然好一些比較容易找到鳥兒, 可是 "鳥運" 為最重要! 尤其中南部來的朋友,在天未亮時便趁著星光, 奔馳在高速公路上, 到得野柳, 郤是滿天飄雨; 又或者者聽到前頭又見著什著好鳥, 自己過去時卻啥也沒見著。



在野柳岬角可以看見許多美麗的海鳥

野柳擁有許多陡峭的海蝕崖、海蝕凹壁、海蝕平台、蕈狀岩等許多海蝕地形,特別是海蝕崖、海蝕平台等,由於地勢險要,一般人難以到達,也因此成為海鳥們最喜愛的棲息處,成千上萬的海鳥在此築巢,景象極為壯觀。

在野柳岬角可以看見許多美麗的海鳥,最常見到的就是春天飛來的鷗科鳥類,包括鳳頭燕鷗、紅燕鷗、小燕鷗、玄燕鷗、白眉燕鷗、蒼燕鷗等,在岬角懸崖上大跳求偶舞並且交配繁殖。

↑海蝕平台也是觀鳥的好地方
到了秋天,則有另一批從北方國度飛來野柳度冬或者過境的海鳥,以紅嘴鷗最為常見,其他還有黑嘴鷗、黑尾鷗、黑脊鷗、大黑脊鷗等台灣較為稀有的冬候鳥,有時還會看到迷途的三趾鷗,而這些海鳥在海面上來回梭巡後,俯衝直下衝入海中捕魚的畫面,絕對令看過的人印象深刻、大呼過癮呢!
-------------------------------------------------------------------------------------------------------
大卷尾
身長30公分,身黑,即俗稱「烏秋」,尾長末端捲起。全身烏黑亮麗俗稱烏秋,尾長分叉,像極了高貴的紳士,但牠的個性可不像其外表,個性很強悍,敢攻擊比牠大型的鳥類(甚至猛禽),在繁殖期連人類牠也不輕易放過。
-------------------------------------------------------------------------------------------------------
小雨燕
身體為黑褐色,喉部及腰部為白色,尾羽不分叉,且略向內凹。嘴小,翼狹而尖,呈鐮刀形。腳短無力,飛行技巧甚佳。常於橋樑、建築物及懸崖等處築巢。捕捉飛行中的昆蟲為食。 是野柳常見的留鳥。
-------------------------------------------------------------------------------------------------------
白頭翁
常以集體活動為主,性吵雜,主要棲息在樹林,並於其上築巢。其會部先端下彎,腳短。頭至頸部為黑色,後頭部有一大塊白斑,演後亦有一塊白斑,胸部呈淡褐色,腹部為白色。翼面呈黃綠色。相似種為烏頭翁,後頭部無大白斑。以昆蟲、植物枝果實為主食。清亮且有轉折,聲似「秋咕利、秋咕利」。
------------------------------------------------------------------------------------------------------
白鶺鴒
腹部為白色而背部為黑色或灰色。背部的顏色依其分布區域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白鶺鴒遍佈於整個歐亞大陸,冬季會有南遷避寒的習性,通常棲息在水邊,或是市街的河流附近,而且會將巢築在屋簷下或橋下,甚至是建築物的隙縫中。常於地面來回走動,棲止時,尾羽上下不停擺動,飛行軌跡呈大波浪狀,且邊飛邊叫「切吉克、切吉克」。在台灣各處也非常常見。晨昏覓食,以小型昆蟲為食。 飛行時呈波浪狀路線,在地上行走時快速,且在停止時上下擺尾。叫聲為「切吉克、切吉克」。
------------------------------------------------------------------------------------------------------
紅隼
鳥類中的猛禽,以獵食小型動物為主,因此活動區域都選擇在開闊的荒野環境。紅隼身長約30cm,雄鳥頭、尾部鼠灰色,兩翼及背部紅褐色;雌鳥頭、背、兩翼、尾部都是栗褐色。每當牠在空中巡戈時,是觀察的最佳時機,牠以悠游的姿態翱翔,細長的尾巴,兩翼開展,翼形宛如澳洲土著使用的回力鏢,一旦發現獵物時,立即停駐空中鼓翼;尾羽張開呈扇形,宛如一只風箏。當時機成熟,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衝向目標,獵物一旦被鎖定,通常是難逃魔爪的。
------------------------------------------------------------------------------------------------------
家燕
北半球最普遍的留鳥,除了極地與海洋性島嶼外,分布世界各地,嘴小、頭大,雙翼尖長,尾羽分岔甚深,下方有半月形白斑,身體背面黑色而有藍色光澤,額紅褐色,喉亦紅褐色,上胸有黑色橫帶。腳足皆短而無力主要棲息於空中、岩石、峭壁、電線、建築物上。 生性好群居,飛行力甚強,能巧妙地反轉而非。通常於空中邊非邊捕食,築巢於砂質峭壁、石壁或屋簷、橋樑下。以飛行中的昆蟲為主食。通常在平地至低海拔之空中或電線上可見其蹤,特別是在春秋兩季的黃昏時分大量出現。
------------------------------------------------------------------------------------------------------
翠鳥
俗稱:釣魚尪,又名魚狗,真正的名字是翠鳥,牠有一身在陽光下會閃閃的寶藍色衣裳。這種鳥喜歡在河溝邊的泥土牆上築巢,但是現代的河溝則多為水泥所砌成,翠鳥不易找到繁殖下一代的場所,所以數量愈來愈稀少。
翠鳥是一種專門吃魚的鳥類,牠抓魚的技術可是一流的,通常我們在河邊看到翠鳥時,牠總是傻不隆咚的站在高枝上,其實牠正望著水中悠閒的魚兒,準備伺機而動呢!當牠對準目標以後,整個身體像顆炸彈似的往水裡衝,反應較慢的魚兒就成了牠的美食了。翠鳥的特徵除了羽毛藍藍亮亮、尾巴短短的之外,還有一張粗粗長長專門用來捕食魚類的大嘴巴,其中最特別的是母翠鳥的嘴巴有一抹鮮紅的顏色,就像愛漂亮的女人擦了口紅一樣。
------------------------------------------------------------------------------------------------------
磯鷸
嘴前半段為黑色,後半段為暗褐色,腳黃褐色。背部灰黑褐色,有黑色細紋。眉毛白色,過眼線黑褐色。腹部白色,臉頰至上胸有黑褐色細縱斑。翅膀與身體連接處的上方白色內凹很醒目。飛行時,翅膀背面有白色翼帶。幼鳥長得大致與成鳥相似,但背部羽緣為白色。聲音像「嘰一哩哩」。常單獨出現於海岸、內陸河岸、溪流、池塘畔。停下來時,不停地上下擺動尾羽。多為冬候鳥,少部分為留鳥。
------------------------------------------------------------------------------------------------------
藍磯鶇
公鳥從頭到背部以及喉到上胸都是藍色,翅膀邊緣及尾羽是黑褐色,下胸是栗紅色,母鳥則全身是灰褐色,腹部則有鱗狀斑紋,是頗為普遍的冬候鳥,通常都單獨出現在平地到中海拔的空曠地區,喜歡停在屋角、木樁及其他突出物上,停的時候身體挺直,尾巴會上下擺動,會發出悅耳多變的聲音。雜食性,以昆蟲和漿果為食,以跳躍方式前進。
------------------------------------------------------------------------------------------------------
白鷺鷥
白鷺鷥是種普遍的留鳥、過境鳥及冬候鳥特徵為全身雪白,腳趾黑色,脖子常呈S形,嘴裂延伸至眼後,是區別白鷺的最佳特徵;夏羽嘴呈黑色,眼前方為藍綠色,背及前頸下部有飾羽,冬羽嘴變成黃色,眼前方亦變成藍色,無飾羽;白鷺繁殖地,北自西伯利亞東部(烏蘇里地方)沿岸南部、中國東北部、吉林長白山,冬季南遷於中國東南部、海南島、中南半島、馬來半島與其周邊群島、菲律賓、婆羅州、南島、澳大利亞。
他們成群出現在海邊、河口、湖泊、沼澤、沙洲等地,尤其是蘭陽溪口、淡水河沿岸、大肚溪口等濕地或水田最為常見。常伸長脖子,漫步於水中及覓食小魚,用於攪動水而驚嚇四竄的魚蝦,方便捕食;叫聲既低沈又沙啞,「刮∼刮∼刮∼」,易分辨;步行時伸著脖子,緩慢前進,多與其他鷺鳥集體築巢,以樹枝為原料,主要以昆蟲、小魚、蝦、蟹、蛙等為食。
------------------------------------------------------------------------------------------------------
海鷗
在臺灣有關鷗鳥最早史料,為十九世紀時英鳥類學家史溫候描述基隆外海所看到的三個島嶼(花瓶嶼、棉花嶼、彭佳嶼)棲滿了鳥類,他看到了先民在那兒採集鳥蛋及捕捉海鳥為食,鳥兒因人為驚嚇飛起而遮天蔽日。此島聚集了海鷗與燕鷗有數百萬隻之多,當牠們回島棲息時,往往先在上空盤旋,像長著羽翼的彩雲一般,最後一朵一朵的雲落了下來,於是整個海島山坡覆滿了海鳥,蔚為奇觀!在太平洋一些島國,千百萬年來為海鳥所棲息繁殖,故其排泄所堆積形成的磷酸鹽肥料累積有數公尺厚,賣這些鳥磷肥還是這些島國的重要經濟收入呢!海鷗常在海面上追蹤魚群,覓食魚類或烏賊,所以常成為漁船獵捕魚群的重要指標。如澎湖地區漁民常以紅燕鷗好食丁香魚的習性,而追蹤其群飛盤旋的海上,必定有丁香魚魚群聚集,成為漁民獵捕丁香魚的指標,因此自古在澎湖漁村,此鳥便有「丁香鳥」之雅號。

鷗科鳥類終年生活在海上,全世界約有86種,在台灣常見的有18種,其中6種有繁殖紀錄。本科鳥類可分為兩類型:一、鷗類:體型肥胖,嘴粗,先端略呈鉤狀,翼寬長,折合時長於尾;尾短,不分叉;前趾間有蹼,善飛行。主要棲息於海岸、河口地帶,善泳,常浮游於水面或於潮間帶覓食,以魚類及甲殼類動物為主食,如大黑脊鷗、黑脊鷗、黑尾鷗、海鷗、黑嘴鷗、紅嘴鷗等。二、燕鷗類:體型纖細,嘴尖細,翼狹長而尖,初級飛羽第一枚最長,尾羽為深叉狀,是由外側尾羽延長的長度構成的;腳小而為全蹼,不泳、不浮游於水面,僅投入水中覓食,以魚蝦及海洋性動物為主食。如:黑腹燕鷗、小燕鷗、蒼燕鷗、燕鷗等。鷗鳥,雖然通常在人跡罕至的海島群棲營巢,築巢於岩礁上、峭壁凸出部分,或在草原、草叢中以枯草或海草築巢,一巢2∼3個卵,但卻常遭漁人獵捉或撿拾鳥蛋之悲殘命運。

------------------------------------------------------------------------------------------------------
戴勝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到戴勝,相信你會給他那種奇特的造型和羽色深深迷住。牠們常會很準時在三、四月間飛來台灣度春假,。在開闊的草原、農田或雜糧耕地常會看到牠們忙著覓食昆蟲和小型的軟體甲殼蝸牛...等。牠們頭頂端有一叢冠羽,每當受到風吹草動的驚嚇或求偶時,都會高高豎張,就如同一把摺扇,看起來有威風八面的神態,因此在歐洲牠們便有「武士鳥」的綽號;在中國他可就沒這麼響亮的美名呢!因為牠們常飛到墳地找尋蛆蟲覓食,結果得到一個怪恐怖的別名....「棺材鳥」;想來中外人士給牠們綽號之別差異可真大。
------------------------------------------------------------------------------------------------------
黃鸝
他的全身大致為鮮黃色;嘴蜂粉紅色;虹膜血紅色,過眼線黑色,粗且長,延伸至後頭,呈環狀;翼羽內瓣黑色;尾羽黑色,外側未端鮮黃色,腳鉛藍色。而雌鳥與雄鳥相近似,色澤較為暗淡,不如雄鳥美麗,過眼線較細,全身之黃色部分略帶綠色。
分佈概況:廣泛分佈於中國東部地區;自內蒙古東北部、東北、華北地區,往南直到廣東、雲南、西達陜西、甘肅西南部和四川西部(夏候鳥);雲南東南部、海南、東南亞;在台灣目前為不普遍之稀有留鳥。

黃鸝屬樹冠上層活動的鳥種,喜鳴叫,叫聲頗大,聲音變化多,隔2~400公尺遠仍可 聽的十分清楚。飛行時呈波浪形,金黃色的身體和著翼端的黑色非常耀眼,多單獨出現,雌雄不易辨認。昆蟲為其主要食物,但有時也吃一些植物性食物,繁殖時期領域性強。
在南部,大約3月中下旬時便開始進行配對,會在樹叢間互相追逐;往往雌鳥在前繞樹飛行,雄鳥在後追逐,經久不息。當棲息在樹枝上時,則互相唱和,隔一相當時間(有時很短暫),雄鳥又向雌鳥飛去,雌鳥見雄鳥飛來便亦離樹出去,追逐又開始。
黃鸝育雛由雄鳥和雌鳥共同擔任。雛鳥的食物主要是昆蟲,初期以蛾類的幼蟲為主,中期及末期植物性食物比例增加。哺雛期約為16日,雛鳥離巢後的最初1、2日內仍由親鳥哺食。 幼雛離巢開始時會站在巢附近的樹枝,一、二天後便會離的較遠,離巢後仍有一陣子的時間和親鳥一起活動,利用叫聲來亙相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