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在種植稻米之前,選擇適合栽種的品種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由於每個地區的氣候與生長環境的條件並不相同,因此農民必須要選擇適合在當地栽種的品種,好讓稻子的生長情形可以在氣候與環境的輔助之下,榖勵生長得更為飽滿,生產出良好食味的稻榖。

或許你會問,農夫怎麼知道要種植哪些的品種呢?這些品種又是哪裡來的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其實,目前全國在桃園、苗栗、台中、台南、高雄、花蓮、台東縣都有設置農業改良場,在全國各地的改良場,會有專人負責研究、開發新的稻種,一旦有新的稻種被開發出來,改良場的人員,就會把這些品種的稻米介紹給農民認識與瞭解,如此農民就可以購買新品種的稻穀來種植。

農業改良場他們每年都會利用不同品種的稻子,進行雜交的工作,這些經過雜交的稻子所生長出來的新一代稻種,就成為了第一代的稻種(簡稱為F1)。接著,改良場的研究員會把F1的稻種在田間種植,觀察紀錄F1稻種生長情形,並讓稻子開花、結穗產生第二代的稻種(簡稱為F2),就這樣不斷的觀察與種植,如果一直到第七代(簡稱F7)稻種的生長情形仍然良好,那麼改良場就會開始在全國各個地區展開試種的工作。全國試種的目

目前池上米種植較多的品種

↑台梗二號

↑高雄139號

的,是要了解這個新品種的稻子,是不是適合在台灣各個地區種植,以及新品種的稻子在各地種植時,生長情形是否良好、結穗狀況是否良好、是不是抗病性良好等等。假如新的稻種在各地的生長情形不佳,那麼它將可能被放棄掉了,如果這個新品種的稻子在各地的生長情形良好,那麼將會展開稻種的命名工作,並且將它列為台灣的良質米品種,各個農業改良場就會將它推廣給農民種植,所以,一個新稻種從研發、試種、命名到推廣的過程至少需要花掉七至十年以上的時間才可以完成。台灣地區的稻種可以不斷的改良與精進,全國各地的農業改良場功不可沒喔!

以台東縣來說,台東農業改良場曾經研發推廣的良質米品種有台東27號、28號及29號、以及台梗七號品種,民國九十一年的六月,又正式命名了最新的台東30號品種。在台東地區,92年的稻種中,就有不少稻米是種植台東30號的品種喔!所以,台東縣的稻米生長品質可以一年比一年進步,「台東縣農業改良場」可是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是屬於幕後默默耕耘的推手喔!

改良場將稻種分類種植 研發中的稻種分包曬乾 曬乾後的稻榖分類包裝

以池上鄉來說,池上農會向我們表示:「適地適種」的觀念是十分重要的。所謂的「適地適種」就是根據當地的天候、土壤等自然環境的因素,選擇適合的稻米品種來種植。池上鄉的稻米可以遠近馳名,種植出來的米質良好,就是優良的稻種,配合池上鄉早晚溫差大的氣候條件,造就了香Q的池上米。

一般來說,池上鄉所種植的稻米品種主要以台梗二號高雄139號的品種最多,此外越光米益全香米在池上地區種植的情形也相當的不錯,不過者些品種的稻米都是屬於「梗米」,所以池上米一定是「圓圓短短」的梗米喔!

其實,台中縣農業改良場也曾經改良秈米的品種,台中秈十號幾乎可以說是全國長米中最好吃,也最常見的一種品種,目前市面上幾乎所有的長米都是屬於這個品種的居多。不過,由於長米輾製過程中,所需要使用的礱鼓機、碾米機與梗米所使用的都有所不同,因此池上鄉的農民沒有選擇這種稻米來種植。所以,下次吃池上便當的時候,只要你用點心思去觀察便當中的米是圓的還是長的,說不定還讓您發現破綻了呢!

由此可知,農民在種植稻米的時候,必須依據栽植地區的天候環境、碾米場的環境來選擇適合栽種的品種,並不是所有的良質米品種拿來自己的田裡種一種,就可以有好的收成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