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北管戲不斷的向下扎根與蔓延,成就昔日戲棚下座無虛席的盛況,林鶴宜教授指出,在傳統社會中,搬演「官話」的北管被賦予高於其他劇種的位階,尤其是偏愛看歷史戲碼的男性觀眾,都認為看大戲代表自己看戲水準很高;不僅觀眾有這種優越感,像演了一輩子北管戲、經歷北管興衰的老藝人王金鳳,也同樣從中尋找到自尊與自信。

        剛光復的時候,全台灣還有五十團以上的職業亂彈班,到了民國七十年代,竟然只剩下一團,那就是王金鳳所經營的台中「旱溪新美園」,而這個碩果僅存的職業亂彈班,如今也幾乎無戲可演了。有時為了生存,不得不臨時找些歌仔戲演員來客串演出歌仔戲。

        對於北管興衰體會深刻的傑出老藝人王金鳳說,亂彈唱正音,唱腔很優美,做工一板一眼,演出內容主要是歷史戲,排場大,演員多,戲金自然不少。相形之下,歌仔戲與布袋戲漸而取代北管的原因有二,一是歌仔戲與布袋戲的唱腔具有較高的自由性,二是歌仔戲、布袋戲的排場不若亂彈隆重,動用的人力也少,戲金索取也較便宜之故。

政府挹注心力推動北管藝術

        這些年來,我們的社會回頭尋找傳統,南北管做為重要的民族音樂遺產,自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視。從官方的文建會、教育部,到各個地方上的基金會,以及傳統的館閣,都為傳統音樂、戲曲的傳習和保存而努力。

        以傳統音樂來說,大學目前有國立藝術學院成立「傳統音樂系」,文建會亦設立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民族音樂中心籌備處、輔導彰化南北管音樂戲曲館、宜蘭戲曲館成立,並推動相關的薪傳、保存、研究計畫。

        台灣民間音樂、戲曲的命脈一直是由民眾自動自發在延續,然而,在我們的「傳統」遭受時代狂瀾無情沖刷的現在,政府單位的推廣與保存,是一股有效的力量。

        以位於彰化的南北管音樂戲曲館為例,自一九九九年正式開館,至今不到兩年,已經蒐集到頗為可觀的南、北管文物,而且,先後成立了專業的南管團、北管團。專業團招收的對象,是已有一定基礎的南、北管愛好者、學習者,館方提供他們進一步「深造」所需的師資、場地以及表演機會,希望長期下來,可以培養出具備專業造詣的表演人才。

        當然,台上有好的表演者,台下也得有水準相當的觀眾,才能產生共鳴。為了培養種子觀眾,戲曲館還有各種推廣班,如北管戲、北管樂、南管戲、南管樂等。雖然學員的身分是業餘的,但是授課老師的身分可不馬虎,像有七十年戲齡的亂彈老藝師王金鳳,就被請來這裡教授北管課程。

「萬安軒」積極投入薪傳

       政府雖有心傳承傳統民俗藝術,到底無法在各城鎮廣設如同彰化南北管戲曲館,各地北管的命脈若要不斷,傳統館閣仍然任重而道遠。像嘉義新港的「舞鳳軒」、台中大里的「萬安軒」,便運用政府單位的補助,加上自己地方上的力量,來推動館閣的傳藝計畫。

        這幾年來,萬安軒邀請過不少著名的子弟先生,如林水金、潘玉嬌,到這兒「開館」,教戲,也教音樂。先前,萬安軒曾接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的補助來辦理北管研習班,之後雖未能申請到補助,他們還是設法讓傳習活動繼續辦下去,證明台灣傳統「憨子弟」出錢出力的精神悠然尚存,充滿了韌性。

本文整理自台灣空中文化藝術學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