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有四大音樂型態唱腔鑼鼓吹牌絃譜,其在「戲曲演出」之外,亦有「獨立演奏」的場合。以下便一一介紹這四種北管音樂,在戲曲演出及獨立演奏的情形。

唱腔

        亂彈戲的唱腔,包含「板腔體」與「曲牌體」兩種。
        北管戲的唱腔以「板腔體」為主,板腔體的特徵是句格為整齊的七字句或十字句,以一對上下句作為基礎樂段反覆演唱,運用板式變化等音樂手法,配合劇情的高低起伏,台灣亂彈戲中福路戲的【平板】、【二凡】、【緊中慢】....等,西路戲的西皮、二黃、二黃平、吹腔(【梆子腔】、【皮子】等)、高撥子等,都屬於板腔體的唱腔。
        曲牌體以古老的崑曲為代表,其特徵為長短句、沒有前奏及間奏,以曲牌聯綴組成的「套數」,來鋪敘戲劇的進行,亂彈戲中的曲牌體,除了亂彈戲有保留一些崑曲之外,四平戲所唱的潮調,亦屬曲牌體的弋陽腔系統,但有板腔化的現象。此外,亂彈小戲及幼曲中的俗曲小調,也屬於新興曲牌體的弦索小令。
        基本上,亂彈戲的唱腔都可以拿來清唱,而在子弟團的排場或出陣中,清唱的曲目也多不出戲曲唱腔的範圍,僅有幼曲多用於清唱,許多曲目不出現在戲劇演出之中。

鑼鼓

       戲曲「武場」是北管鑼鼓樂的主體部份。亂彈戲的鑼鼓分為福路與西路兩種,打法不同。另有一些「套曲」是供純演奏用的,如「蝴蝶雙飛」;有的作為戲曲開演前的鬧臺音樂,如「三關鼓」。四平戲的鑼鼓叫作「大班鑼鼓」,其樂器與曲目是屬於「潮州鑼鼓」系統。

吹牌

       吹牌即嗩吶曲牌,北管嗩吶曲牌在戲曲演出中,可分為「牌子」與「過場譜」,分別相當於京劇的「混牌子」與「清牌子」之別。

      「牌子」有固定的鑼鼓及曲式規範,配合起兵、交戰等不同的戲劇情況,各有特定的專用曲目,從其原本的唱詞來看,應吸收自崑曲曲牌;「過場譜」沒有唱詞,襯托一般戲劇行動反覆演奏,曲目的使用及鑼鼓的添加很自由。
        現今北管嗩吶曲牌最常見的演奏場合,是在子弟團排場或出陣時,鑼鼓與多支大嗩吶合奏的吹打樂。職業化的「大鼓陣」是專門演奏吹打樂的樂團,嗩吶曲牌的曲目更較亂彈戲廣,其在民間的喪喜事中經常出現。

弦譜

        絃譜即「北管絲竹樂」,由旋律性樂器如胡琴、笛等演奏,在戲曲演出中,絃譜是以「散譜」(單曲)形式被拿來作為「過場樂」,在子弟團的排場中,絃譜有更完整的演奏,這時,曲目的安排以套曲為主,如「上四套」、「下四套」等,可用到種類眾多的樂器,如搏拊、柷、箏、琵琶等,有的絃譜也可唱其歌詞。
        民間有些專習北管絲竹的樂團,主要分佈在臺南、嘉義、高雄等地,有十三音、十三腔、十三箜、什音、十全腔、雅樂、聖樂等各種名稱,主要作為寺廟、鸞堂神事禮儀和迎神賽會之用,有的也在當地孔廟、書院舉行的祭孔、釋祭大典中擔任演奏。

本文內容整理自鴻義網際聯誼社台灣戲曲.亂彈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