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型態上來看,北管戲可以分為三種:

 扮仙:

        在任何形式的北管演出之前,都要先演扮仙戲酬神。

        北管戲向來被視為最正統的酬神戲劇,北管戲曲被認為神聖、隆重,與其「扮仙戲」有必然的關係。扮仙酬神祈福其實才是民間戲劇演出最重要的目的。台灣民間的戲劇表演向來是附屬在廟會活動中,換言之,台灣的傳統戲劇除了娛人功能外,更重要的是酬神、祈福、娛神等宗教功能。台灣演戲習俗,在正戲演出前必先表演一段「吉慶戲」,民間俗稱為「扮仙」。所謂「扮仙」,就是演員扮演天界神仙,向神明祈求賜福的情節。扮仙是廟會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是演出前的開場戲,更是整個廟會酬神表演藝術中最重要的項目。

   台灣常見的扮仙戲有「三仙會」、「醉八仙」、「蟠桃會」、「天官賜福」……等,都是情節簡單、內容枯燥的短劇,藝術性雖不高,但儀式性甚強,扮仙的演出目的是向神明祈福祝禱而非供人觀賞。

  北管扮仙戲是由神仙戲和人間戲兩部分構成。神仙戲內容大都描述某神明壽誕,三仙、八仙、天官或各星君前往祝賀並賜福信徒的情節。人間戲則演出人世間的吉祥故事,劇情都是敘述歷史人物金榜題名、闔家團圓或功成名就、加官晉爵的內容,演完「神仙戲」和「人間戲」之後,以「金榜」結束。金榜俗稱「尪某對」,由小生、小旦扮演,小生著狀元服,小旦穿戴鳳冠霞披,象徵金榜題名闔家團圓。

  北管扮仙戲的唱詞與台詞都是吉祥語,扮仙中的劇情及角色反映了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在扮仙戲中人民向神仙表達他們的期望,神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在扮仙過程中融合交會。

 正戲:

       即主要的演出戲碼,約有兩百齣左右,佔亂彈戲劇目的八成以上。

小戲:

        指演員較少,以詼諧或歌舞表演為主的小規模戲曲,在職業劇團中通常作為「墊戲」,即在正戲演完後,應觀眾要求所加演,在亂彈班的興盛時期,這類小戲常常演到深夜兩、三點,因此也叫作「暝尾仔戲」。

本文內容整理自鴻義網際聯誼社台灣戲曲.亂彈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