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土風舞由其參加人數以「統計學」上的常態分佈曲線起伏來說可分為三個時期,即:一、發韌時期(1957~1967),二、全盛時期(1967~1978),三、固定時期(1979~至今)。 今以上述三其分述如下:

一、發韌時期:1957~1967之十年。

         因台灣之土風舞於民國四十六年(1957)以前領域可謂空白,較正式是1957年12月由救國團主辦,請美國人Rickey Holden先生來台教了30首土風舞開始,當時人數123人,對象是國小老師,地點國際學舍。現仍有人跳的,剩下水舞(Mayim)、農家樂(Shiboleth Basakar)二首。重要記事如下:

1960,2月Rickey Holden二度來台,介紹12首,現存蜜色羅小姐(Misirlou)仍有人跳。

1962~1968,救國團共舉辦六場康輔人員研習會。

1963,4月,美國人Josep hine Kidd小姐在台中體專和東海大學教授近十首。

1964,7月,台北Y.M.C.A.(青年會)張慶三提供唱片翻譯舞步說明三十首,於是本省土風舞進入多采多姿景象。

1964,8月,美國人Dare Rosenbers 先生來台教舞。

1965,7月,美國人Jean M. Foster,小姐來台教舞。

1969年止,唱片全部由「女王唱片公司」投資出品,共計一百三十片。

1974年止,全台跳過土風舞者粗估計三百萬人以上。

二、全盛時期:1968~1978

         以上時期主要由救國團「陳驥」先生主導,他淡出後漸由有土風舞國父之稱的「張慶三」先生接棒,直至他去世。

1977年,政府以教育部為主導推展全民運動,土風舞活動為其中之一。

1978年開始,教部開辦土風舞指導員研習會,以培訓各地指導人員。後使用如下之統一教材。

1981年,有土風界之大事就是由教育部主編,內政部策劃,國防部印刷之「土風舞選集」上下冊,正式出版,內分中國、美國、歐洲、以色列、東南亞、其他及自編舞以系統化處理之500首經典之作,由當時之教育部體育司司長蔡敏忠博士擔任主編,該書且為非賣品,現存高市體育圖書館。做為年度國家培訓指導員統一教材。內容取材非常嚴謹,由張慶三親自審定。當時國家土風舞幹部選拔,條件非常嚴格,且全省每縣市只限兩人,由各縣市政府教育局以正式公文通知為依據,培訓期間,吃、住、交通一切公費,可請公假。

         這個時期土風舞由學校走入了民間,不僅限於都市更達到鄉村,民生主義、育樂兩篇於是達到。

         土風舞實乃各現代舞蹈之先驅,舞蹈史權威Curt Sachs於他所著「世界舞蹈史」(A World Hisfory of the Dance. 1938)一書中闡述當文明發韌時舞蹈已比其他藝術更早發展,只有在舞蹈中音樂才有價值,這樣的舞蹈歷史竟引起當時的人類學家大吃一驚;本時期光高市就有88個土風舞社團。本時期傳統舞資料大部由香港國際土風舞協會曾小星主席提供。

三、固定時期:1979~迄今

         1979年以後迄今,經歷全盛時期,為迎合暴增的各階層人口,各式非土風舞之自編舞大量出籠,歷經近十年之時光考驗,參與人口逐漸下降,直至1990年左右保持在一固定水平不再下降,這其中原因何在很耐人尋味,研討其中原因,簡述如下:

       文化愈進步,工商愈發達,休閒活動愈形重要,土風舞比其他舞更具有一定的潛力與價值。目前在狹長型的台灣島要跳經得起時間考驗,且較固定的「土風舞」曲,在北、中、南三區恰恰發展出三個經常性活動地點如下:

A、北部:中正堂,楊大姐

B、中部:南投、彰化:社教館

C、南部:常春土風舞協會,文化中心

         以上三處,所放舞曲均是台灣經四十餘年來之精華,演化的結果,基本一致。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事物就有其存在價值,也就是具「藝術」價值之永恆性所在。

本文內容整理自長春土風舞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