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index
回首頁
TSN 網界博覽會
project
計畫簡報
sitemap
網站導覽
email
寫信給我們
information
資料來源
words
關鍵字詞庫
 

簡述中國教育歷史

灣的教育自古以來因歷經不同種族的政權統治,所以教育方式一直在變動。然而其中導致現今補習風氣如此興盛的原因,莫過於中國傳過來的「科舉制度」了。如果要談台灣的古今教育,得先從中國說起。

孔夫子
轉載自國民中學
歷史教科書第一冊

致來說,中國教育內容的雛形,是從春秋時代開始的,也就是今日我們推崇的「孔孟學說」。在此之前,學習知識是貴族的權力,直到封建制度瓦解,私人講學盛行,平民才真正有機會接觸到教育,此時的教育目的,多為當官服務,幫助國君培養勢力等。之後,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獨尊儒術、魏晉玄學的頹廢士風、宋代理學的興盛,都造成了學術思想上一次又一次的轉。隨著社會的變動,因而生了一個對中國影響極深的任官選才的制度──「科舉」。「科舉」的產生嚴重的影響後代的中國人對於求學的態度,當然也包括了台灣。

舉源自於隋朝,到北宋時建立了一個完善的考試制度,它是中國自唐以來最受重視的選才方式,國家大部分的官員,都是藉由這種方式選出來的。雖說其考試內容是跟著當時的文化更動,但大體上分級的辦法,卻始終不變,從下往上,依序為鄉試、會試、殿試三層次,凡通過鄉試者,是為「舉人」,成為舉人就可以任官,正因為授官機率高、錄取名額多,而使許多讀書人養成了「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的觀念。

參考資料: 1.國民中學歷史教科書第一冊90
2.參考與黃贇瑾科長(北市教育局第六科)之訪問內容

台灣教育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