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北投屠宰場畜魂碑

上帝公的祭典紅茶文化炸包回北投市場首頁

   
   

  
  
市場可說是人們日常食、衣、住、行最密切相關者,因為人的聚集,而有市場的需求,無論趕集或固定店家的形成,「便利性」為最主要的原因,一方面定時﹝期﹞、定點的「市場」,滿足人們民生需求的便利,因此市場必定有其易達性﹝不能太遠﹞,另一方面對於店家而言,市場也確保人潮的聚集,所以熱鬧常是市場給人的普遍印象。
有鑑於此,一個時期廣泛市集的所在地,常是最重要的生活圈。下列對於不同時期市場週遭環境的描述,或許可以在市場單純的民生功能之外,給我們一些「市場」和環境互動的想像......

  如果我們從中央南路走往日治時代市場所在地「民生巷」﹝現光明路七十二巷﹞,會發現「民生巷」入口處比一般的巷道寬敞幾倍,這個寬敞處類似現在公有市場的廣場,當時在此有許多趕集的自耕農;再往巷道內走進,丁字型的民生巷,有一出口通往中正街﹝淡北古道﹞,根據地方耆老的回憶,民生巷的中正街出口附近為當時最熱鬧的地區,現在尚可見昔日部分的市街建築,亦有當時的老店﹝如幸福腳踏車店﹞經營至今者,可以想見,當時的「民生巷」正巧妙地將食、衣、住、行......等民生所需做了連接,可謂廣泛市集的中心。
民生巷的另一出口通往光明路「北投公學校」﹝北投國小﹞旁,出口左轉及為北投車站,出口的斜對面正是當年國小的大門,站在這裡,彷彿可以看見一大早媽媽們送孩子上學後,順道走入民生巷打點日常所需的光景;也可以想像「民生巷」必是許多老師下課後,回家最喜歡的起跑點。

  市場第一次遷移改建時,雖已在現在的新市街所在位置!但是市場週遭與我們現在所見卻有著相當大的距離;附近居民表示當時有人稱新市街為「牛路溝」,即為牛車所走的泥土地之意,不但並不如現在寬敞,兩旁並無家屋,卻多為牛、豬舍,新市場所在附近亦多為農地,新市街和中央南路25巷一帶慣稱「五崁仔」,意謂只有五間家屋;而磺港路尚未舖設,磺港溪亦未加蓋;選擇在此興建市場的原因,除接近「北投屠宰場」外,推測可能是因為有較大的腹地可以容納市場和人潮,在中央南路的巷道內,兼顧了「易達」與「不易影響交通」的優點。

  爾後,靠近中央南路25巷﹝新興巷﹞的中央南路段店家漸多,漸趨熱鬧,有「店仔口」之稱,尤其是25巷內的「中興戲院」可謂盛極一時。現在的「店仔口」仍有許多店家已開店四十年以上,只是招牌已數度更換或轉業再開。

  據稱「中興戲院」晚上的散場人潮,總是順著中央南路25巷﹝新興巷﹞進入市場,助長了市場周圍「夜市」的發展與周圍攤商﹝流動攤販﹞的增多,而流動攤商的納入合法,就是北投傳統市場規模擴大的原因之一。看到現在新市街兩旁的店家林立,我們可以感覺新市街的市場就像是一顆奇妙的種子,在近半世紀前的農地孕育,開出了這一片熱鬧的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