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農族的傳統樂器在構造及形式上,和該族使用的器具及藝術品一樣,既簡單又樸實,而且都是就地取材,充滿樸拙的趣味,和排灣、魯凱、雅美等族的繁複雕飾有很大的不同。這說明布農族長期孤懸於海拔一千公尺以上的高地,自然環境與人文生態之間的平衡永遠都是最真切、最息息相關的。
和南島語系各民族一樣,布農人使用的樂器並不多,加上幾次布農族大遷徙,在翻山越嶺之際,或無法帶走,或遺忘了這些樂器,至今所保存下且有在使用的樂器,也只剩下口簧琴、弓琴、木杵、木臼、五弦琴、、搖搖器、敲擊棒、竹琴、鼻笛、長笛等了。
在我們蒐集下,大家只找到口簧琴、弓琴、搖搖器、敲擊棒四種樂器的聲音資料,以下就針對這四種樂器加以詳細介紹:
弓琴(Latuk):
弓琴為布農人最主要的一種獨奏樂器。它是利用一條長條竹片彎曲成功,再以一條鐵弦(或月桃弦,非常少見,不過在我們蒐集的檔案中有收錄)分別繫於竹弓兩端而形成的樂器。彈奏時弓琴置於左手,右手以食指彈撥琴弦,或以左手食指按壓,右手彈奏。若演奏空弦時(也就是左手不按
弦),演奏者以口含弓背,利用呼吸氣作口腔變化,還能夠產生以Do為基礎音所形成的三個泛音──Sol、Do、Mi,這在我們蒐集到的音樂檔中可以清楚聽到。口簧琴(Pishuanghuang):
口簧琴在世界少數民族中普遍被使用,尤其是包
括台灣原住民族在內的南島語族,更是少不了的樂器。布農族的口簧琴大多是繩口琴,就是將一片竹片中央挖一小洞後穿上繩子,吹奏時嘴靠在簧的表面,用手拉繩子,同時在口腔內輕輕且有規律地吹氣,讓整個口腔成為一自然共鳴箱,如此便可發聲。口
簧琴基本上和弓琴一樣,都不是宗教或祭儀用的樂器,而是當布農人在快樂或悲傷、獨處或悠閒時隨性演奏的。敲擊棒(Kipahpah):
過去布農族獵人打獵時為了互相傳遞訊息,便會就地取材,拿長木棒敲擊事先約定好的節奏來傳達訊息,之後布農人將之加以改良,變成為今日所見可以改變音色的敲擊棒了。
搖搖器(Pislahlah):
布農人本身可能不把搖搖器當成樂器,它是只有在祭典時才會用到的法器,屬於祭司個人的器物,以十片豬的肩胛骨串成,與非洲用於男子割禮儀式的樂器搖搖器(sistre)有同樣發聲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