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農族的祭儀分成歲時祭儀和臨時祭儀兩種,其中歲時祭儀大致上可分為十三項,以下為大致說明:

播種祭(minpinan或inpinagna):
每年十二月到一月,是要開始播種的祭祀。「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 but but)就是在此時演唱的。

封鋤祭:
每年一月到二月,是播種結束後祭農具的儀式。此祭必須在播種工作全結束後才能舉行,大約是播種祭之日算起40~50天之後。

除草祭(minhulau):
每年三月舉行,是向粟禾告知即將開始除草並祈求粟禾成長旺盛的祭儀。當天,男人們會玩打陀螺,女人玩球,其意義在於希望粟的成長能「快如陀螺之轉速、高如往上拋的球」。

驅疫祭(lapaspas或pasipasan):
每年四月舉行,意指驅除病魔和祈求家中平安的祭祀。祭日當天, 大家準備langlison(台灣澤蘭),並拿出已損壞的器物裝一點水,走道門外,對著天上說希望自己身上的病痛惡魔飛到別族身上或國外等說詞,希望病痛遠離自己及家人。

打耳祭(malahadaija):
每年四到五月。對布農族而言,打耳祭是一年中最盛大的祭典。祭典當天,由 全年打獵成績最佳者點火烤獸肉,並熄掉全社之火種,在重新點燃,象徵「薪火相傳」之意。然後全聚落男人輪流射鹿耳,沒射中表示不吉,接下來再全聚落的人分食些射下的鹿耳,之後,大家便開始高唱獵獲凱旋歌、打耳祭之 歌......等。隔天,社中舉行一年一次的「成巫式」(pistaho),準巫師們聚集在老巫師前,由老巫師主持,一些長輩們也帶著小孩參加,他們希望浸潤其中老巫師的祝福和鬼靈的庇祐。老巫師每唱一句,準巫師們也跟著唱一句。

收穫祭(syolaan或minsalala):
每年六到七月,舉行全面割粟前的始割儀式和祭祖先。

嬰兒祭(masilarusan或indohdohan):
每年七到八月,凡是家中有在過去一年誕生之嬰兒的,都要預先釀酒,在這天 ,首次給嬰兒戴上項鍊及穿上族服,多數聚落在這天才為嬰兒命名,而其他子女的「鑿齒」(拔掉門牙)習慣也在這天完成。

新年祭(minkamisan或hanisan):
每年八月到九月,祝賀穀物收成和舊歲之更新(布農族有自己的曆法)。

進倉祭(anlazaan):
每年九月到十月,把收成的粟穗全搬進家中穀倉之後舉行,並祭祖先。

開墾祭(mabilao或babilawan):
每年十到十一月,開墾之始,砍赤揚木為柴,堆在屋內,並祈求家人長壽。

拋石祭(pasi naban或isikaliban):
每年九到十一月,是驅除墾地之惡神的儀式,藉著向上空扔石,已驅逐妖雲。

蕃薯祭(moraniyan):
每年十一到十二月,當天一早到田中種植少許蕃薯,並開酒宴,這個月裡,還要修築從家裡到新墾地間的道路。

首祭(makavaz):
每年三到四月、九到十二月。也就是「出草」──到社外獵取人頭的行動,獵歸後大唱首祭之歌。隔天由巫師清理獵得的首級,第三天舉行酒宴,並在隊長帶領下,大唱「誇功宴」(malastapan),並 用首級盛酒喝,歌畢後再唱首祭之歌,首祭儀式才宣告結束,隊長將首級放置到頭顱架上。

   文明的浪潮一波接一波,打亂了現代布農族的生活型態,原始的一面已難得見,漢化的情形日益嚴重,在他們特有文化逐漸消失 之際,我們或許還可以看見偶爾舉行的盛大慶典,窺見他們最後可以展現布農精神的儀式,應該值得慶幸聽見那有如天籟的合唱歌聲;反過來想,知道有人正為這消失中的文化努力,我們就該拋開對傳統原住民的刻板印象:落後、野蠻,也一起為這台灣特有的瑰寶 奮鬥,讓布農族的泛音合唱依舊繚繞天際,讓凱旋歸來的獵人勇士們高聲誇耀自己的豐功偉業,讓華麗的飾品穿戴在純樸布農人的身上,讓「bunun」一字在台灣史上屹立不搖,代代傳承下去。

祭典儀式

專題計劃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