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邊景觀
竹軒
恆耀
竹軒原本命名為「靜思茶軒」,由於當時慈濟醫院落成後,沒有適當的地方接待來訪的客人,於是在現地搭建了竹軒屬於一種傳統建築,是一個柔軟空間,建築面積約190坪,全部
以竹子為建材,總計用了八萬多公斤的竹子。
竹軒融合台灣本土文化和中原文化江南迴廊的建築特色,取竹子「直而有節、歲寒不凋」的虛心與堅忍,來表現慈濟人「甘願做,歡喜受」,不畏橫逆的風節與精神。
竹軒引用了台灣方竹及圓竹為素材,散發著竹節的光華,讓人忍不住想觸摸親近。據設計師說,是希望以道地的台灣方竹,代表心地質樸、行為方正的台灣特質;而圓竹代表中國人自古以來講求的智慧圓通。整棟竹軒以
四方竹作柱,搭配圓竹,隱喻了慈濟人「對內要方正,對外事理圓融。」
整棟建築沒有任何雕刻和彩繪,沒有一根鐵釘,而是用了將近五萬多支完全由慈濟志工純手工削製而成的竹釘構建,再加以上漆磨光。當然,這也是一處讓人可以透氣的休憩空間。
竹軒有古色古香的迴廊圍繞正身及兩側護龍,走道上也設計了別緻的導盲磚,充分展現慈濟的細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竹軒的正門入口有一個想師鐘塔的模型,它是以15:1的比例尺縮小製作的,鐘塔的高是15公尺(約6層樓),下面的圓周直徑是23公尺。想師鐘塔中間的柱仔,四個面各代表佛教的四無量心(慈-與樂,悲-拔苦,喜-讓人心開意解,捨-無所求的付出。)中間有透明的24格,代表一天有24小時,內裝86400顆想師豆(相思豆),每一秒鐘會從上面掉下一顆想師豆,期望人人「過秒關」,「分秒不空過,步步踏實做」。柱頂有燈,期許下一代更光明。圓周的斜坡會刻7000多年來,古今中外人類的善良事蹟,使參觀過的人能起而效尤,模仿學習,故取名為想師鐘塔。圓周上的12個湧泉,代表佛教的十二因緣。
另外在門口陳列了四尊委員造型的飛天,她們分別代表慈、悲、喜、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