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橋簡史

     在中國湖南省西部(今張家界附近,見紅點處)鳳凰古城的虹橋風雨樓,也是一個不見天街市的例子。虹橋風雨樓據信最早建于明朝首任皇帝明太祖洪武初年。到了西元1914年的時候,虹橋橋下的沱江,發生了一次三百年從來沒見過的大洪水,洪水的流量聽說每秒鐘達一千兩百立方公尺,以如此大量的洪水,因上游洪水沖下來的房屋、樹木漂過中虹橋的橋頂,將整個虹橋席捲而去,南岸一號橋墩的分水尖被撞,虹橋因而受到重大創傷。在當時新任湘西鎮守使的鳳凰人士田應詔,為表現國民革命後的改革和新政,同時為了美化鳳凰古城,出面主持虹橋的修復 工作。

 

中國

湖南古城

 

         修復了之後的虹橋,將橋墩加固,同時也補砌了橋面。把原來橋上的木欄拆除,改建成木造結構吊腳樓木板房一棟,長度大約與橋面長度相符,在兩側各建大小相等的木房共十二間,而這十二間木房則用來開設土木特殊工具、南北雜貨、小百貨商店。兩側的房屋中間有三點六公尺寬的人行長廊,供行人行走其間,而長廊上有屋頂遮蓋,成功的避開日曬雨淋。樓的頂部兩側各裝一排花窗,窗子的作用在於方便採光,也能提供空氣對流,提供購物者更為。橋面兩頭各立拱牌坊門一座,由田應詔在上面書寫“虹橋”二字。

TOP

紅橋風雨樓

虹橋結構

         虹橋上有十二間板房,讓風雨樓有了一個較爲完美的不見天基本形式。之後,隨著時間歲月流逝,中國近代史上綿延近百年戰亂與歷史變遷,使得現今的虹橋已是滿目滄桑。不僅虹橋木頭的物件開始腐化,同時兩側的那十二間別致木樓也如鳳凰古城許多遠去的美景,早已不復存再。近年來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湖南鳳凰古城以歷史文化名城的姿態跨入了新世紀。最近才由新的產業投入虹橋風雨樓原貌的投資工程。

 

         虹橋有二墩三孔,是用鳳凰本地紅條石砌成的石拱橋。橋墩呈現船形,不僅美觀大方,且能減輕和分解流水衝力。原橋面兩側各建有12間吊腳樓木板房,開設飲食、百貨店鋪,中間為兩米寬的人行長廊。長廊上方建有屋頂,行走廊中,可聞風吹雨打之聲,故又稱風雨樓。新建的虹橋風雨樓,在建築結構上比起舊有的建築更為完善,樓也是兩層。

 

今日虹橋

今日的虹橋風雨樓橫臥沱江之上,與鳳凰古城的民族一條街橫豎交錯,形成古城的市井畫面和重疊的風景。虹橋風雨樓在建築上保持了典雅精致的風格和特色,風雨樓分二層,一樓是紀念品的集散地,二樓是民俗文化長廊,陳列了歷史上有關鳳凰的各種精品,提供鳳凰古城的人、景、風物的介紹。

下轉 日本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