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的客家人聚集之地,在幾十年前的時代裡,沒有電腦、電視、電影等的娛樂。於是人們興起了自演、自歌、自唱的活動,自娛也娛人,在較具規模的音樂演奏團體就是「八音班」。會取名「八音」的意義,是因為「八音」是各種樂器的製造材料種稱,有金、石、絲、匏、土、革、木八種,以其名稱拿來使用的。
八音班以打擊樂為主,故又稱「鑼鼓班」,有堂鼓、小鼓、大鑼、小鑼,高低音梆子、板鼓,後來陸續加入嗩吶、二弦、畔胡、啦叭弦、吊龜子(京胡),楊琴、秦琴、管或笛子。編制可大可小,曲目也更動聽。
八音在客家人生活互相結合成密不可分。在民眾的喪、婚、壽、慶及廟會典禮都少不了八音,尤其和廟會的演奏已經衍生出一套嚴整的典禮程序和曲目,如在每年農曆元月十五日的上元節,客家界有「起天神」的家教儀式;按造儀式配合的曲目有「大開門」、「福祿壽」、「一連串」、「一枝香」、「寄生草」、「大團圓」等。另外也有大量來自客家山歌民搖的曲目,如平板、山歌子、桃花開、、、等等。 在八音的「鼓吹」音樂曲目和客家的北管戲曲目是相通的, 所以在這之中師傅級的演奏者往往也是客家戲的文武場樂師。
(資料參考:「客家八音在台灣的社會功能」,鄭榮興著,復興劇藝學刊第19期,p43-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