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思維
透水城市(圖:陳伸賢提供)
大自然有一個平衡,水文也是一樣,水從大氣以「降雨」的形式落至大地後,會經由蒸發、入滲、地表逕流,匯集至河川而流入大海,最後又經由蒸發返回大氣,形成水文循環。
隨著都市發展,泥土逐漸被柏油或水泥覆蓋,可以入滲的土地日漸減少,所以下到都市的雨水,就要靠排水溝,小溝到大溝,然後流到河裡,這也代表著「都市」已經慢慢的在改變原本大自然的水循環了,所以原本的治水思維也必需有所調整。
一般而言,都市的治水可分兩部分來考量:
一、外水
河川裡面大河的水,我們把它稱「外水」,下到都市裡面的水,叫「內水」。內水最終也是要排到河川裡面去,所以治水原則,先要整治外水,外水的整治主要是靠分流與堤防來防止外水入侵都市。以大臺北的淡水河為例,我們的堤防,就是以兩百年的保護標準而建置的,所以一般而言,外水是不會入淹都市的。
二、內水
內水,是指下到都市裡的水,內水一般都靠排水溝排到大河裡。可是颱風豪雨來臨時,外水水位會比較高,我們就必須要把閘門關起來,利用抽水站,將都市內的水排出去。如果豪大雨雨量過大,內水的排水溝及抽水站無法即時將水排出去,就會在都市內造成路面逕流,排水回堵,以致都市淹水。
所以近年來都市治水的新思維,是以「透水城市」為思考,讓都市增加雨水的入滲量,留存量,回歸大自然的水文循環,這個透水城市的理念首先引發改變的就是「鋪路革命」。
參考資料:
1、陳伸賢,「都市治水新思維—透水(海綿)城市」,2014.12
2、陳伸賢訪問內容整理
撰稿:黃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