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補給站
旅行知識家
旅行知識家
地圖判讀
地圖判讀知識需培養看著地圖,而能想像出實際詳細情形。而且是地圖的任何部分均可想像它在地表上的實際情況。做得到以上兩點才算是學會看地圖的技術。我們應利用資料正確判斷,才能對地圖使用自如。
- 方位:多數的地圖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方位繪製的,少數地圖是按特定要求繪製的,由方向標注明方向。從周圍環境的目標物,對照地圖,應該大致知道自己的方位,這是地圖基本作用。
- 比例尺:地圖是從上空觀測實物加以縮小,再繪製成的,將實際長度縮小的倍數,就是比例尺。例如:1:50000表示圖上的1公分代表實際的500公尺。到野外旅行時儘量選擇大比例尺的地圖帶上。欲從地圖上測量出所在地到目的地距離,可以用細繩沿著圖上所示必要的路線擺放,用尺量出此繩長度,以比例尺換算就知道實際的距離了。
- 等高線:這是一種將地理海拔高度相同,相近的點,用線條人為地連接起來的假想線條,在一張地形圖上所有等高線的高度差都是相等的,通過看等高線的分布及密疏情況,可以從地圖上看出地表的起伏形勢,如高山、深谷、陡坡、緩坡等:等高線的寬度越小,表明這一帶的地勢越陡;等高線寬度越大,這一帶的坡度越緩。等高線圖是目前最實用,最能表現地貌的地圖。具備讀圖能力之後可以從等高線圖上讀出高度,更可以知道地形高低、緩急的狀態。
- 圖例:一張地圖不僅能表示地形、地貌,也同時包含了許多其它的資料,例如行政區界線、交通路線、村落、農作物等等;這些資料通常以符號來代表,在圖的角落常有這些符號的說明,就稱為圖例。看懂這些圖例,地圖才能給你更大的幫助。
野外常見有毒動植物
有毒植物:植物千百種,有些植物看起來不怎麼起眼,卻隱藏著一碰就讓人痛得哇哇叫的強大威力,登山健行時千萬要好好注意它們,不然可是要忍受一邊走著一邊痛的淒慘情況。
名稱 小檔案 咬人貓
別名:蕁麻、咬人蕁麻、刺草
分類:蕁麻科
學名:Urtica thunbergiana特徵:植株高約70-120cm,葉對生為闊卵形至心形,邊緣有雙重鋸齒。
分布範圍:低海拔至中海拔約 700~3,200 公尺山區之陰暗潮溼林下。毒性特徵:咬人貓葉片兩面附生的焮毛(表皮細胞的突起,似針頭狀的剌毛),含有酸類的刺激性毒質,人的皮膚若碰觸到,有立即的刺痛或灼痛感。
高山咬人貓
(台灣蕁麻)
別名:台灣蕁麻、高山咬人貓
學名:Urtica taiwaniana Ying
分類:蕁麻科
特徵:高 30~60 公分,葉緣為銳尖鋸齒或淺鋸齒,與咬人貓很像,但咬人貓的葉緣是重鋸齒狀葉緣,而高山咬人貓的鋸齒狀葉緣比較淺。
分布範圍:生長於台灣3,000 公尺以上的高山
毒性特徵:與咬人貓類似,葉片兩面附生的焮毛,含有酸類的刺激性毒質。咬人狗
別名:恆春咬人狗、刺暈、咬人狗艾麻
學名:Dendrocnide meyeniana (Walp.) Chew
分類:蕁麻科
特徵:樹幹光滑,呈灰白色,葉為卵型或橢圓形,葉形略大,葉背有軟毛,葉緣為稀鋸齒或波狀。
分布範圍:台灣本島、綠島、蘭嶼等的平地到海拔800公尺以下的山區,尤其以中、南部之海岸、溪岸及山麓叢林內較為常見。毒性特徵:葉面佈滿焮毛,皮膚一接觸,會瞬間放出酸性物質,引起疼痛燒熱的感覺。
馬纓丹
別名:五色梅、七色梅、五龍蘭、如意草、五彩花、臭草、
特徵:葉對生,葉子邊緣有鋸齒,枝葉含有一種刺激氣味,所以馬櫻丹也有臭草、臭金鳳等別稱。四季開花,花的顏色多樣豐富。
原產地:西印度、熱帶或亞熱帶美洲分布範圍:低海拔地區,主要作為盆景、庭園樹及綠籬之植材。
台東漆樹
別名:仙桃樹、番漆
學名:Semecarpus gigantifolia Vida
分類:漆樹科
特徵:高可達20公尺,樹幹粗且分枝多。葉大多長在枝端,為橢圓狀長形。
分布範圍:分佈於花蓮、台東、恆春、蘭嶼、高雄旗津海岸,也被用作行道樹。
毒性特徵:樹液毒性甚強,滴到皮膚,會引起紅腫發癢,灼熱,誤食時造成嘔吐及腹瀉 。銀膠菊
別名:假滿天星、白頂草
學名: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分類:菊科
原產地:美國南部、墨西哥、宏都拉斯、西印度群島及南美洲
特徵:全株有毛莖高 30~180 公分,葉深裂,一年四季皆會開花,花白色且花瓣小,很像滿天星。
分布範圍:廣泛分佈於海拔800公尺以下的開闊地、荒廢地、山坡、海濱,環境適應力非常強,嚴重影響台灣的原生種植物。
毒性特徵:全株有毒,有「國際毒草」之稱,吸入其具毒性的花粉會造成過敏,直接接觸則會引起皮膚發炎、紅腫。
有毒昆蟲
有些昆蟲位求自保會以不同方式釋放毒液,引起其他動物的疼痛或疾病,如大家熟知的蜂類、椿象、毛毛蟲等。
名稱 | 小檔案 |
---|---|
隱翅蟲 |
毒隱翅蟲並不會螫人,但只要不小心去碰觸到牠的身體,牠就會適時噴出體液,牠們的體液具有隱翅蟲素會對皮膚產生刺激,一旦接觸10~15秒就會引起發炎反應,患者會感到灼痛,皮膚起泡及潰爛,是為「隱翅蟲皮膚炎。 |
扁刺娥 |
幼蟲體扁原肥大,背面有灰藍色瓢行花紋,體測有角狀突起多對,含有毒毛,刺到皮膚時痠痛紅腫。 |
台灣黃毒蛾 |
展翅17-33mm,雌蛾較大,前翅黃色或黃褐色,翅面中央有2條灰白色的橫帶呈手肘狀彎曲,兩線平行,又稱雙線黃毒蛾,後翅黃白色。普遍分布低海拔山區 ,幼蟲俗稱刺毛蟲、刺毛狗蟲,體背黑色密生白色細斑點,中央有一條黃色縱帶,內具紅色細縱線,寄主榕樹、茶、花生、玉米、蕃茄、桃、桑等多種蔬果及植物,其身上之刺毛觸及皮膚會感到疼痛或引起局部腫脹。 |
椿象 |
俗稱放屁蟲,台語俗稱臭腥龜仔,有陸生、兩棲、水生三類椿象,許多陸生椿象都會排放腥臭味的體液來驅敵避害。 |
蜂 |
局部反應:局部紅、腫、熱痛或有輕度搔癢,經常在蜂螫後2~3分鐘就產生。 毒性症狀:一般超過十隻以上的螫比較會產生毒性症狀,主要有 噁心、嘔吐、腹瀉等腸胃道症狀,吞嚥困難、抽搐、神智不清等神經症狀,以及發燒、全身水腫、血壓下降、休克等症狀。 過敏反應:只要一隻叮咬,不管大蜂、小蜂螫傷,都可發生嚴重的過敏性休克,一般有過敏體質的人更容易發生嚴重的過敏性休克,其主要症狀包括乾咳、哮吼或發紺、有快死掉的感覺、血壓下降、昏迷等。 延遲性過敏反應:一般在蜂螫後10~14天產生,可單獨出現,也可先經過一段急性過敏反應之後再發生。主要症狀包括發燒、淋巴結 腫大、關節痛、皮膚疹、頭痛及全身無力等。 |
野外護理知識
遇到意外事故之應急措施:
- 被毒蛇、昆蟲咬傷:在野外如被毒蛇咬傷,患者會出現出血、局部紅腫和疼痛等癥狀,嚴重時幾小時內就會死亡。這時要迅速用布條、手帕、領帶等將傷口上部扎緊,以防止蛇毒擴散,盡速送醫。
- 被昆蟲叮咬或蜇傷時:用冰或涼水冷敷後,在傷口處塗抹氨水。如果被蜜蜂蜇了,用鑷子等將刺拔出後再塗抹氨水或牛奶。
- 骨折:骨折或脫臼時,用夾板固定后再用冰冷敷。從大樹或巖石上摔下來傷到脊椎時,將患者放在平坦而堅固的擔架上固定,不讓身子晃動,然後送往醫院。
- 外傷出血:野外如被利器割傷,可用乾淨水沖洗,然後用手巾等包住。輕微出血可采用壓迫止血法,一小時過後每隔10分鐘左右要鬆開一下,以保障血液循環。
- 食物中毒:吃了腐敗變質的食物,除會腹痛、腹瀉外,還伴有發燒和衰弱等癥狀,應多喝些飲料或鹽水,也可採取催吐的方法將食物吐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