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台灣學校網界博覽會

文武廟

鹿港文武廟是由居左的文開書院、居中的文祠廟以及居右的武廟所組成的建築體,其興建年代而各有不同,文祠廟和武廟較早興建約為清嘉慶十七年(西元1812年)完工,而文開書院則為清道光四年(西元1824年)才完工。過去因為清朝崇信關聖,地方凡有文廟者必列武廟,才會造就文武廟的形成。

 

文廟

    鹿港文武廟式三合一的傳統風格,以文開書院居左、文祠居中、武廟居右等三個體組成的建築,故統稱為「文武廟」或「文祠」。文祠又稱為文昌祠,主要祭祀文昌帝君。清仁宗16年,鹿港海防同知薛志亮捐錢興建文祠以及文武廟,很多士紳也效仿。此後文祠在清仁宗23年和清宣宗8年因為廟宇損壞而進行整修,有都有立碑為誌。而這兩塊石碑分別豎立於文祠三川殿內的左右兩壁。文祠的格局為兩殿一院,左右兩側都有廂房。比較特殊的地方是廟為依照孔廟的規格建了一個半月形的池塘,名為「泮池」。台灣光復以後,文祠及武廟便成國軍駐紮的軍營,再民國64時與文開書院一同遭火災燒毀,民國74年內政部指定文武廟為國家三級古蹟,然後按照原本的樣貌進行修建。民國88年,由於九二一大地震使文祠、文開書院和武廟再次受損,再次進行重修,於民國94年修復完成。

 

top

 

武廟

    武廟位於文祠右側,與文祠都是建於清仁宗16年,清仁宗17年完成。武廟主為二進帶廂格局,在正殿與廂房間有配殿的設置,和文祠的外觀及格局雷同,只是東西廂房前建有獨立的拜亭,格局較變化多端,武廟的三川殿並沒有門神彩繪,完全符合廟宇的風格,目前正殿著有清仁宗16年的「藻耀海天」與清文宗4年的「峻極於天」,匾額高掛,也是武廟中的重要文物。

    武廟主要祭祀關聖帝君,同時祭拜關平、周倉並同祀倉頡先師,由於關公也有武財神的神格,因此信眾較文祠多,香火也較為興盛。

    而在武廟的右廂房有設鹿港旅遊服務中心,當人民去參觀的時候可提供旅遊諮詢。

     

    在文祠和武廟間有一口井水,稱為「虎井」,因水質甘美聞名,古有「虎泉煮茗」之雅稱,也有「蓬萊第一泉」的美譽。只是現在水景已經封閉,目前只供遊客觀賞。在武廟旁邊有一塊日據時代遺留的「忠魂碑」,這塊石碑是為了紀念當時在台灣殉職的日本空警,日前荒廢在武廟旁的空地。

 

 

top

 

 

文開書院

    文開書院之所以得到這個稱號是為了紀念有「開臺祖師」之稱的明末大儒沈光文,因為明末時他曾經教導許多鹿港居民讀書寫字,因此就用他的字「文開」來當作書院的名稱。鹿港地區讀書風氣盛行,但是當地當時沒有可供求學的場所,於是鄧傳安率先捐出了養廉銀一千圓,並於清宣宗四年開始籌畫興建書院,與很多學子和鄉仕聯手建造。而日茂行林振嵩之子林文 也提供了金錢幫助興建書院,書院在清宣宗七年時建造完成,並在清宣宗八年時舉行釋奠禮。書院內主要祭祀朱子,旁邊祭祀沈光文及其他七位先賢,書院成立後文風鼎盛,也因為有了文開書院,鹿港在清宣宗到清德宗年間一共考取了上百名秀才,到了日治時期,全國各地建立公學校,因為擔心叛變,所以就禁止書院所有的活動,還擅自將書院改名為「北白川宮紀念堂」。台灣光復後書院一直沒有被妥善維護,民國64年書院發生火災,正殿及後殿受損,此後政府撥款重建。民國74年由政府指定為第三級古蹟。

     

 

 

top

 

 

泮池

    古時書院招收學生,先由老師帶領學生遶池三圈,學生若撿芹菜三片,即收為學生。

    池旁種芹菜(芹和勤同音),代表勤勞、勤學。

    若有人中舉,泮池就搭燈籠竹橋(登龍-代表登龍門),由老師帶中舉學生走過燈籠橋到文祠祭拜叩謝文昌帝君。

 

古蹟等級:三級古蹟

地址:彰化縣鹿港鎮街尾里青雲路2號

top

 

創建年代

 文武廟

  於清嘉慶17年(西元1812年)

 文開書院

  於清道光4年(西元1824年)

 

主祀神祇

 文廟主祀

  文昌帝君

 武廟主祀  

  關聖帝君

 文開書院 

  主祀南宋大儒朱熹

  配祀沈文開等八賢士

 


 

 

 

 

 

武廟參拜順序

 《1》玉皇大帝

 《2》文衡聖帝

 《3》觀世音菩薩

 《4》公主境

 《5》太歲星君

 《6》五路財神

 《7》赤兔馬


 

赤兔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