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_01  
 

新市鎮社區

(林桂、琨婷老師整理)
 
 
b_river
b_xses
b_newtown
 
 
 
 
 
 
 
 
 
 
 
 
 
 
 
 
 
 
 
 
 
 
 
 
 
 
 
 
  newtownarea
b_02
 
b_03
 
bottom04
traccfic
博物館LOGO
logo
LOGO簡介

新市生態博物館開放時間:  star00公司田溪區/24小時              star00新市國小區:平日及室內區預約;假日室外/06:00~17:00                          star00新市鎮社區:室內區//預約室外區/24小時

不限年齡、免票價

導覽活動聯繫電話:            (02)26262141-813                博物館加盟合作專線:(02)26262141-830  

sun
     淡水新市鎮是內政部營建署於民國81年劃定的特定區域開發基地。原計畫年期為25年,計畫容納人口為30萬人,並納入「六年國建」計劃中。1994年新市鎮特定區計畫第一期工程開始動工,但2006年行政院經建會決議停止淡海新市鎮的後續開發,縮小淡水新市鎮範圍至目前已完成整地之446公頃土地,預估人口也從原先的30萬人下修至13萬人,詳見內政部營建署網站。在此過程中公司田溪及大坌坑部分遺址亦隨即遭到毀壞。隨著捷運開發案再起,新市鎮逐漸蓬勃發展,又淡水區公所大樓興建及運動中心、公園及學校的設立帶給新市鎮居住環境的重大牽引力量,形成新移居人口不斷湧進,社區型建逐不斷新建,因此社區也形成一種新型的社會組成。 我們嘗試尋找新市鎮的過去,期望能與過往歷史連結,或許對於多數人來說,這樣的歷史追逐或許無稽,看似與生活不直接關聯,但卻蘊含人對地方環境的記憶與認知,尤其在新市鎮被重新都是計畫劃分整平後,這卻是深入認識地方與環境內涵的重要思維。相關新市鎮發展簡史,請見區域的博物館:新市鎮社區。
(參考資料網站:內政部營建署/內政部訂定之都市計畫http://www.cpami.gov.tw/chinese/index.php?option=com_cityplan&view=depplan&Itemid=180)
舊地名追憶back01
oldmap
  (圖片資料來源:<淡水捷運延伸線環境影響評估文化資產調查評估報告>,劉益昌,頁50)  
 

        新市生態博物館目前定義之新市鎮社區域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劉益昌20多年前針對大坌坑文化晚期和圓山文化的遺址的相關調查報告中可以知道,鴨母堀(內政部地名類型代碼 1000110-227;今崁頂里淡水家樂福、運動公園附近)確是其中文化遺址之一,因為新市鎮的開發毀壞而不見蹤跡。從上面的地圖來看,我們還可以知道博物館區畫出的基本範圍涵蓋了外寮、鴨母堀、過去的二號公墓等等舊區域,並鄰近二號橋、三號橋、四號橋、雙溪橋,也顯示出區域位於北投仔溪和公司田溪包圍其中的特性。

鴨母掘:voice(地名發音)位於今崁頂里的鴨母堀,地名的意義是養鴨的水池,在地名沿革與文獻歷史中在公司田溪旁田地裡,挖有一池池水塘,並養有上千隻鴨子,所以稱鴨母掘。約在民國62~63年時還可以看得到,此地區原為吳、康姓居民居住,因新市鎮的開發而遷出。 back01

newtownp03

 
(崁頂里及埤島里鳥瞰。照片資料:中央研究院//鴨母掘:http://webgis.sinica.edu.tw)
        大坌坑文化:台灣新石器時代最早的文化,以八里的大坌坑命名,距今約七千年至四千七百年,從器型比較與地層證據顯示東海岸的大坌坑型文化是大坌坑文化的晚期。 當時的聚落小,位於河口或近海岸階地,以狩獵、漁撈、採集野生營生。根據研究推測可能是南島語族祖先,可能是台灣原住民族的祖型文化,也可能是整個南島語系民族的祖先型文化。在陶器表現主要是凹弦紋、脊狀口緣陶片。newtownp01
(台灣北部地區大坌坑文化的陶器。照片資料:中央研究院/大坌坑文化:http://twstudy.iis.sinica.edu.tw/preHistory/da_cul.html)
          此外,新市鎮區域內尚有舊地名外寮(內政部地名類型代碼:1000110-258;今北投里西側),位北投里外圍。從地名沿革與林錦豐先生歷史簡述,北投里內有內寮、後寮等,位外圍的聚落即稱為外寮。此處早期居住者以李姓多。back01

外寮:voice(地名發音)

newtownp02

 
  (新市鎮開發初期外寮一帶。照片資料:臺灣地區地名查詢系統/外寮:http://placesearch.moi.gov.tw/l)  
   
新市鎮社區概況
 

       隨新市鎮的環狀捷運綠山線、淡海線等交通建設的擬定,加上新淡水區運動休閒中心、區公所大樓、萬坪運動公園、淡水兒童公園及新市國小的成立,各社區大樓新建有增無減;根據新市鎮條例的規定,住宅區設置之圍牆高度不得超過一點五公尺,基座高度也要低於四十公分,圍牆也要具視覺穿透性應達百分之六十以上,而新市鎮建築基地需留設開放空間包括:沿道路設帶狀式開放空間、沿公司田溪主流及支流兩岸退縮建築、臨公園用地、綠地用地、保存區、兒童遊樂場用地、文教區、學校用地、臨廣場用地等均須退縮建築,且基地內指定留設帶狀式開放空間、指定留設街角廣場;這些都使得新市鎮有較好的寬敞空間及生活環境愈品質;然而實際新市鎮現況的發展卻非完善,因為發展過程冗長,新建築、空地雜陳,部分區域垃圾到處都是,社區之間相互影響,反而讓新市鎮居民各自保守在各自的社區內,有點四不像了。此外,相關增設停獎車位的對外開放,亦很難判定;「公共開放空間」私有化問題,雖因建築物退縮,空間上似有紓解,但真正申請設置公共開放空間獎勵容積建築是否採取了封閉圍繞設計就難以查證了,對於提供有品質的公共開放空間實際可能有限。

       

 
  newtown04   newtownp05   newtownp06  
  新市鎮建案林立,因此新的建築之間多夾雜空地或建築中的大樓。   新市鎮擁有寬敞的公共行人空間、行道樹與小廣場。   新市鎮擁有規劃完善的新建設的公共活動空間。  
  newtownp08   newtownp09   newtownp10  
  許多社區綠意盎然,但一般人不得其門而入。   新市鎮建案很多,廣告看板也很多。   許多空地已經好幾年未開發,部分綠意舒適,部分雜草叢生。  
 

(攝影:奕甫老師)back01

 

參考資料:

1.中央研究院台灣考古數位博物館:http://proj1.sinica.edu.tw/~damta/tp03-1-2-2.html

2.<淡水捷運延伸線環境影響評估文化資產調查評估報告>,劉益昌

 
park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