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高甲戲發展的一百多年歷史中,高甲戲的劇團與歌仔戲相較,在數量與規模上皆無法相比,甚至有些高甲戲團後來就變成了歌仔戲班。泉郡錦上花以壯麗的布景作為演出的號召,並且延聘福州師傅專畫布景,劇團組織最多曾經達到九十八人之多。1921 年到太平洋戰爭發生的前夕,是錦上花最受歡迎的全盛時期,但在太平洋戰爭之後被迫解散。但該劇團的劇本對高甲戲班的影響非常廣大。

 二次世界大戰終戰後,蕭條的台灣傳統戲曲界,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第一個復出於戲界的職業高甲戲班為郭貓拋在1947 年成立的「基隆新錦珠」劇團,後郭貓拋將戲團轉賣給台中后里人陳圈,戲班改名為「台中新錦珠」。50 年代是台灣傳統戲劇最興盛最輝煌的年代,年頭到年尾,戲約不斷。不過在60 年代新興娛樂電影電視興起後,台灣的傳統戲曲走下坡,最後不敵時代潮流在1965 年宣告解散。台中新錦珠劇團對台灣高甲戲的影響,有重要的除了承先啟後,豐富高甲戲的演出內涵外,還確立了台灣高甲戲演出南管化的特質。

 九0年代唯一能堅持高甲戲演出的也只剩下生新樂劇團,因此它被封為
「高甲戲最後堡壘」,可惜的是堡壘未能守住,後生新樂解散,台灣傳統戲界,已不見職業高甲戲班的演出。(文章參考自:林麗紅,從繁華到凋零-台灣高甲戲衰微的啟發。)


 
新錦珠劇團

 新錦珠劇團是成立於民國三十八年的職業高甲戲班,直接由基隆新錦珠移轉過來。當時聘請七子戲的徐祥老師及高甲戲的王包、王萬福老師,調教演員的身段、科步,造就了不少名角。南管名師廖坤明、陳清雲、曾吉、劉西湖、蔡水浪先後駐團教授唱曲。南管老師並創作新曲,由北港詩人黃傳森填詞,產生新的改良劇本。                              

 

 

 

 

 

 新錦珠劇團的傳統及創作劇目在全臺巡迴演出,佳評如潮,深獲歡迎;參加當時的全國地方戲劇比賽,在南管戲項目,民國四十四年獲得入圍決賽、四十五年獲得冠軍、四十七年獲得亞軍。除在臺灣演出外,更遠赴南洋菲律賓等國公演,成為臺灣最負盛名的南管高甲戲演出團隊。

 
劇團傳承歷史

 

 

 

 

 

 

 

 

 

 

 

 

 

 

 

 

 

 

 

 

 

 

Copyright © 2014 | ShengGang Junior High School

Webdesign, www.skjh.chc.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