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洋蔥--洋蔥是目前恆春半島的主要的經濟作物之一,最早是日明治38年(1905),「台南農事試驗場」開始試種洋蔥,但沒有成功。之後1918,台灣總督府才正式做洋蔥栽培的試驗。研究結果顯示,台灣北部多雨,洋蔥種植的效果不佳;中南部則因病蟲害防治而增加成本,不若自日本本土進口;故而未曾推廣。直到民國34年台灣光復,台灣並未生產洋蔥。台灣洋蔥的生產,一直等到民國41年,政府自美國引進「短日型」洋蔥品種,並改進栽培技術、栽種成功後,民國43年政府才開始推廣洋蔥栽種。民國75年起,屏東縣洋蔥的栽植面積,佔台灣全島的80%。至於恆春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洋蔥鎮」由於恆春半島貧脊的砂礫土,及冬天的落山風適合洋蔥的結球,而且落山風越強,洋蔥的品質就越好,特別的甘甜多汁。我查到的資料上寫,在屏鵝公路上可以看到路旁小發財車叫
賣一袋 袋洋蔥,已經是恆春半島特有的景觀。每年3、4月間是恆春半島的洋蔥產季,恆春、車城、楓港等鄉鎮到處可見盛產於田裡的洋蔥,還可以在路旁看到金黃色的洋蔥成堆的
閃爍在陽光下。
洋蔥
資料來源網址 travel.tw.msn.com
2.瓊麻--瓊麻曾經是最典型的恆春半島
風光,全盛時期甚至留下「瓊麻抽絲起高樓」的俗諺,原是台灣纖維株式會社在西元1913年所設置的「恆春麻場」是推動瓊麻種植及製繩的重要據點。光復後,由於麻繩成功外銷日本,而締造瓊麻工業的黃金時代。之後因為石化工業興起,人造纖維做成的尼龍繩取代了瓊麻繩,,麻繩的需求和使用量已逐漸減少甚至被淘汰,所以現今恆春地區幾乎已沒有人在種植瓊麻,都轉而改種其他更有經濟價值如洋蔥、西瓜等產物。恆春最後一家採纖維廠在民國76年結束麻葉綵纖工作,瓊麻正式走入歷史。恆春半島由於氣候土質適合種瓊麻,而且風勢強烈多晴天,所以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瓊麻為耐旱耐瘠的植
物,西元1901年由美國領事達文生先生自中美洲引進瓊麻,屬龍舌蘭科的龍舌蘭屬,又有別稱綠葉瓊麻、西沙爾瓊麻、衿麻。而瓊麻有兩種變
種,一種是綠葉種,另外一種是白葉種,而恆春半島栽培的瓊麻是屬於綠葉種,具有多肉質劍形葉片,纖維豐富不吸水性等特性,可製為水中用的繩索。
瓊麻繩
資料來源網址 ikemanchen.pixnet.net
3.港口茶--港口茶除了是台灣最南部唯一生產的茶,也因為種植的茶山海拔低又靠近海(太平洋),茶葉帶有些微的鹹味。秋冬季的冷冽東北季風(落山風)減緩茶葉的生長,迫使茶葉蓄積更多的養分,所以茶葉比高山茶「小且肥厚」。之前看到一則資料上寫『相傳清朝時期,有位徐姓知縣,任職於恆春一帶,因為他很愛喝茶,但恆春又不產茶,所以他利用到福建武夷山的機會,從當地帶回茶種,先在今日的滿州鄉港口村一帶是種,沒想到茶樹適應良好,當地人則以港口茶稱之』
港口茶
資料來源網址 cn.made-in-china.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