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根據洪桂枝(1974)研究,恆春地區位於北回歸線以南,根據柯本氏以氣溫即雨量值劃分氣候標準,屬於Am型,適合瓊麻生長甚至在本區凡其他作物不能生長之地皆以瓊麻替代,因此劃分為兩型:a.海岸型:此離海岸50公尺至200公尺之區域而言,在南台灣墾丁地區,布滿瓊麻。
b.內陸型:以丘陵為主,甚至連牡丹鄉、滿洲鄉、車城鄉皆為瓊麻所覆蓋。過去人民賴以維生之主要作物有甘蔗、木炭及瓊麻三項,至今,甘蔗因為恆春糖廠停工,無由栽培:木炭則是在護林政策下而不能砍伐,只剩下瓊麻可以栽種,所以相對的分布區域也就更加擴大,從東岸到西岸,除了保護林區其他種植作物均為瓊麻可見當時規模不容小覷。
瓊麻栽培面積(1)
瓊麻栽培面積長條圖(2)
引進與生產
瓊麻原產地在中南美洲,一個世紀前開始出現在恆春半島。西元1901年,美國領事達文生首先自中美洲引進試植於台北農事試驗所,隔年日本技師田代安氏將瓊麻幼苗移植於恆春熱帶植物特殊育場,試驗結果良好,隨即由台灣纖維株式會社在恆春鎮龍水里草潭路,就是瓊麻歷史展示區現址設置恆春麻場。恆春半島由於氣候土質適合種植瓊麻,且風勢強烈多晴天,麻質堅韌優良,種植面積不
斷擴大。1918年,日本為供應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艦船纜的原料,開始在恆春半島大量種植。台灣光復後,由於瓊麻外銷需求大且價高,恆春半島瓊麻種植面積在民國50年佔全省的55%以上,為全省瓊麻工業之重鎮,平均每四位農民即有一名為麻農。當時的麻農由於普遍擁有較高收入,而直接或間接地帶動整個經濟及社會的發展。恆春地形多丘陵,土壤貧瘠,一般作物栽植不易,經過加工抽取纖維作成纜繩,一時之間成為恆春半島主要經濟作物,產量位居全國之冠。
瓊麻引進圖↑
展示館概述
瓊麻工業歷史展示區主要是以瓊麻發展歷史為主,以及瓊麻如何為恆春半島帶來的經濟效益,園區內展示的包括有日據時期瓊麻廠房舍、水池、拉麻台等遺址,光復後之瓊麻工業機具設備,以及現今的自動採纖機、辦公廳舍,輕便軌道,台車、曬麻場、瓊麻園、地磅等。歷史展示主題有瓊麻品種、瓊麻引入過程、瓊麻栽植及管理、瓊麻加工及產品、瓊麻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以及瓊麻對生態的影響等。瓊麻工業歷史展示區前身為「恆春麻場」,為一座官方經營的的採絲中心,當年在地所生產瓊麻都送至此地處理,為台灣相當重要的採絲中心。後因瓊麻的代替品相繼出現,遂而不再生產,但已歷經日據時代台灣纖維株式會社,以及光復後台灣省農工企業公司的經營管理,算是一座頗具歷史的工廠,民國73年墾丁國家公園成立之後,則將此地規劃為展示區。目前瓊麻工業歷史展示區有第一、第二展示區,分別展示台灣梅花鹿復育成果、恆春歷史照片與蟹類標本,其次,還規劃瓊麻歷史資料展示室,以提供民眾了解瓊麻工業對恆春的影響。此外,展示區並栽種來自世界各地的龍舌蘭科植物,所以此地亦是一處植物教室。
瓊麻工業展示館↑
沒落原因&造成影響
因石化工業興起,在人造纖維問世的新科技衝擊下,麻繩開始漸漸為尼龍繩取代,麻業也跟著日趨式微。加上1965年,美國為派軍前往越南作戰,曾把一批精銳美軍運到恆春,作為其6個月的「中美演習」,大量摧毀恆春的瓊麻園,瓊麻的國際競爭市場也更加激烈,價格一落千丈,恆春的瓊麻便於此時轉趨沒落。民國76年,恆春半島最後一家採纖工廠結束麻葉採纖工作,瓊麻的風光歲月也莫入歷史的洪流裡。種植瓊麻對於海岸林造成破壞,一直為生態學者所詬病。海岸林植物的生育地大抵以礁岸為主,生長環境惡劣,因此都具有抗風耐鹽的特性,甚至觀賞與解說價值。民國43年台灣光復後,恆春居民為改善生活而大肆找地動植瓊麻,恣意破壞海岸林,最終結果使得如今海岸林面積已經縮小許多,付出極高的生態代價。
瓊麻館內探討之合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