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保安宮

關於

乾隆二十年(1755) ,大龍峒保安宮由小廟翻修為正式宮廟,主祀保生大帝 (Baosheng Dadi),有保佑同安人之寓意。嘉慶十年(1805) ,附近仕紳聚資興建保安宮於現址(今台北市哈密街61號),規模堪稱是現存約二百多座供奉保生大帝廟宇中之最大者,且廟內木刻、石刻裝飾及神像均雕工精細,使整座廟宇仿如一件宗教建築藝術品。

保安宮之平面配置圖 保安宮

距今最近的修繕工程在1995年至2002年間進行,是台灣首宗民間集資、主導的古蹟保護。修繕工程是採業主直接與匠師合作進行工程,是傳統物料及技術配合現代科技進行。維修過程中著重保留廟宇的原貌和特色,如正殿的結構與裝飾看似左右對稱,實則存有差異,這是由於1917年復修時,兩位匠師陳應彬與郭塔採左右對場(競賽)的結果。這些差異,在修繕過程中如實地被保留並見證著廟宇的歷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為肯定個人及組織於私人領域內在保存或修復超過50年以上的建築物所做最大努力而獲得成就和貢獻者。保安宮於2003年,於此文化遺產保護競賽中脫穎而出,評審團認為修繕工程在使用現代科學保護方法和傳統建築及裝飾工藝中取得了平衡,對修復的細節也多所重視,更因而成為台灣首度榮獲「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者。
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

特色

  • 曾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
  • 左右對場設計,使建築物設計上十分繽紛卻又不失和諧
  • 精湛的傳統工藝,例如剪黏
  • 擁有多幅大型壁畫彩繪
保安宮正殿 保安宮後花園

影片介紹

建議使用Chrome 25Firefox 19IE 8以上版本瀏覽器檢視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