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對場

「對場」是興建過程中,因不同匠師對負責設計與施工營造一棟廟宇的方式,有卯上之意思,而稱為「對場」或「拚場」。範圍包括木作、剪黏、彩繪等。兩位匠師在同一時空下施作,例如有的廟宇以中軸線為界,採左右「對場」,如大龍峒保安宮則是一例,至於桃園景福宮、鹿港天后宮則為前後「對場」的廟宇。然而無論如何畫分,匠師都得遵循一定的高度、寬度等基本尺寸規範來施工,故不會影響廟宇的整體性。匠師為維持自己的聲譽,無不盡心盡力,因此採這種方式興建的廟宇都特別華麗,趣味性十足,如大龍峒保安宮即是如此。

1.保安宮前殿石雕多為嘉慶年物,左右對稱,屬於「非對場」建造法。
2.大正六年的大修過程中,於木匠、剪黏、泥塑、泥水匠等則採左右「對場」。如:
  • 大木匠師:陳應彬(東)、郭塔(西)、吳海同現場實作(西);但鍾樓鼓樓則是陳應彬(西:鼓樓)、吳海同作(東:鐘樓)
  • 泥水匠師:葉榮申(東)、石中取(西)
  • 泥塑、剪黏和交阯陶:洪坤福(東)、陳大廷-豆生(西)
  • 陳應彬:按李乾朗,《傳統營造匠師派別之調查研究》,言陳應彬(1864~1944)祖籍福建漳州南靖,清同治三年生於中和,曾建造北港朝天宮,而聲名大噪成台灣匠師之翹楚。日大正六年保安宮第二次重修,與郭塔對場,1923年修劍潭古寺,更成北部漳派首席大匠師。
  • 郭塔,大稻埕人,師承同安匠師,雖在大稻埕頗有名氣,建廟較少,日大正六年保安宮第二次重修與陳應彬對場時,邀新莊吳海桐前來相助。
  • 洪坤福,又名尪仔福,廈門人,1919年隨王益順來台參加艋舺龍山寺修建。保安宮現存多處交趾陶均出自其手,正殿內牆龍虎堵交阯陶為其代表作。洪氏作品包括艋舺龍山寺、北港朝天宮等地。
  • 陳豆生,臺北大稻埕人,日治時期著名匠師,擅長剪黏、堆花與交趾陶。

由以下兩組圖就可以明顯看出對場的差異:

巴洛克風格 中國風格 左側屋簷 右側屋簷

建議使用Chrome 25Firefox 19IE 8以上版本瀏覽器檢視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