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燈

起因由來

你知道嗎?放天燈並不是台灣獨有的文化,在現代放天燈是世界上許多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但卻共有的文化,像是中國、日本、泰國、墨西哥、波蘭都有這樣的習俗、文化,有些是用來祈福,也有些是用來祭神,還有些是用來紀念先人,另外更有用來傳訊的,不過相傳世界上第一個做出天燈的是古中國三國時代的蜀國軍師──諸葛孔明,據說諸葛亮被司馬懿困於平陽(四川平樂古鎮),為傳遞求救的軍情而製做會漂浮的紙燈籠,之後繫上求救信息,算準風向放上天空,最終得以脫險,現今中國平樂燃放天燈由最初為了紀念諸葛亮逐漸演變成一種節慶儀式,另外由於天燈外貌酷似諸葛孔明之帽所以又稱「孔明燈」。以下是三種台灣古時放天燈原因的說法:

清朝道光年間,隨著先民由大陸福建省、惠安、安溪等縣遷移到台灣,天燈也隨之傳入新北市平溪鄉、十分寮等地區(基隆河上游)。根據當地長輩的口耳相傳,在早期十分地區因為地處偏遠山區,在冬至過後,村民收成結束後時常會成為土匪掠奪對象,由於位於山區村民又要避難,所以都躲到山中,一直到元宵才派人回村察看,確認土匪走後,村民再以夜間燃放天燈為信號,向山上避難的村民報平安,並告知「危機已過,可以返家了」。

另外一種說法是當初為躲避土匪以求自保,於是村民們便在地勢高處興建瞭望台,只要遠方出現不明人士,即傳訊通知村民,但要如何傳遞訊息,又不至於驚動匪徒呢?經過村民思索豁然想起容易製作且可以在夜間傳信息的「孔明燈」,自此當天空出現此燈便是告訴村民「土粉來了!快去避難!」待匪徒走後,再以此燈通知村民返家。恰巧當日由山上避難回家的日子,正是農曆正月十五即是元宵節,從此在局勢安定後,每年元宵節當地村民依然燃放天燈藉此來慶祝,且互報平安。

最後一種說法是台灣該發早期之先民主要來自古時中國大陸福建省、惠安、安溪一帶,放天燈也是該地區的舊習俗,平溪地區的先民們在農閒之餘,也就是歲末年初之時放天燈,由於該地之地理位置與季風氣候會順著基隆河飛往河口入海處,認為這象徵著向位在大陸地區的親人們報平安。

但是無論是一種說法都有報平安之意謂,而在後代也多出了祈福之意,所以當地人又稱天燈為「祈福燈」或「平安燈」。

    放天燈的特殊民俗便如此在台灣綿延一兩百年之久,然而新北市平溪區自1990年代(當時為臺北縣平溪鄉)重新恢復了放天燈的儀式,因為近代傳媒報導使天燈的名聲大噪,成為台灣的一種家喻戶曉的節慶活動,同時也成為遠近馳名的商業活動,甚至有專門生產天燈的廠商,許多旅遊景點每天晚上都提供放天燈的活動,遂擁有家喻戶曉與『南蜂炮』並稱的『北天燈』之美名。

參考資料: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