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產業

礦業

   臺灣煤礦的歷史自1876年中國清朝政府在基隆八斗子的第一個官方經營的煤礦,到2000年左右關閉了最後一個煤礦,共經歷了約125年。

   平溪煤礦為台陽礦業在平溪鄉後期開採的煤坑,1965年開坑到1967年挖掘到煤層,三十年的營運,在不敵國外進口的煤價下,於1997年走入關場的命運。

                                                                                                               

台灣煤礦博物館<需門票>

   台灣煤礦博物館的前身是新平溪礦場,曾經是當地開採煤礦的重鎮,卻在 1997年停業後開始荒廢。現任館長在當時因有感礦場關閉後許多礦業文物、器具及設施任其荒蕪可惜,於是買下新平溪礦整修保存,並於 2002年在原址成立國內第一座煤礦博物館開放參觀。園區內不僅利用舊有辦公室改為陳列相關文物的展覽室,也保留下過去礦工用過的物品如掛牌及礦工帽等,同時更重現了礦坑口的原貌,並可讓遊客入內體驗昔日礦工工作的場景。而在園區中另外一項相當吸引人的設施,就是利用礦場過去所使用的「獨眼小僧」機車頭來牽引改造後的運煤台車,行駛在原有軌道上載運遊客。此型「獨眼小僧」機車頭可說是大有來歷,它曾是台灣最早的電氣化車頭,1939 年由礦場向日本購入,並在礦場軌道上設置架空線供其運轉,因其車後的小圓窗被前來探訪的日本鐵道迷取了「獨眼小僧」這個可愛的暱稱。雖然現今因考量安全因素不再使用電氣化方式運轉,但遊客仍可搭上其牽引的台車,感受那緩慢搖擺前行的樂趣。

                                                                     

降煤場<鐵道風景>

   位在站場旁的降煤場是昔日石底礦場所專用的設施,自礦坑開採出的煤經過簡易處理後,即送至此地準備裝載於下方停靠的煤斗車內,再經由平溪線向外運送。在 1995年礦場關閉後,此地忙碌的景象已不再,徒留遺跡供人追憶。

                                                                                          

菁桐礦業館

   於 2005 1月開幕的菁桐礦業生活館,是利用台鐵的舊宿舍重新整理改建而成。館內主要展示平溪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特色,及菁桐村的礦業聚落發展歷史,相當具有文化教育意義。

                                 

石底煤礦場遺址

   曾是過去台灣開採規模最大的石底煤礦場,就座落在菁桐站一旁的山腰上,自 1908年由瑞芳當地礦業鉅子顏雲年經營開採肇始,規模逐年擴大,尤其是主要的石底大斜坑以約15度的斜度向下開挖約 900 公尺,至底部又分出東西兩斜坑,最深採煤處甚至達海平面下 604 公尺,為台灣之最。另外也因礦工的大量聚集,造就了菁桐盛極一時的榮景。然而在礦脈逐漸枯竭,人員陸續撤離後,1995 年礦場終於關閉,剩下部分廠房未拆的遺跡和地面上隱約可見的台車軌道及湮沒在荒草土堆中的大斜坑坑口,令人倍感欷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