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甲區原屬平埔族西拉雅族蕭壟社支社「學甲社」的故地,學甲應是番社社名,當地後社、中社、下社仔等地名應為舊番社的遺跡。明鄭時期先有福建泉州同安縣民來此開墾,漳泉移民相繼移入,莊、謝、陳、郭、王、李、吳、賴等姓百姓逐漸形成聚落,建立了所謂「學甲十三堡」。明鄭時屬天興縣管轄,清道光年間設置「學甲堡」,隸屬當時的嘉義縣管轄。
主要農產品有玉米、大西瓜、小番茄、高梁、稻米等產量甚多,其次有豆類、甘蔗、蔥蒜頭等,耕地面積1700公頃,設立一處面積100公頃,農牧綜合經營示範區,在田間建立豬舍養豬,兼耕種飼料作物用以改善農業方法。尤其本鎮生產仔豬,品種優良而聞名全省,受到全省各地小豬販雲集選購,終年絡繹不絕,且本區淡水魚塭約2000公頃,飼養吳郭魚、虱目魚、鰻魚、草魚。並以農漁牧綜合經營方式兼養豬、肉鴨、蛋鴨之生產大量可觀,銷售亦佳。
本區工商業發達,有紡織、針織、飼料、化學、加工碾米、窯業等大小型工廠,90餘家。學甲特產有虱目魚丸、虱目魚酥、虱目魚肚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