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網站首頁專題研究計畫簡報

 

現在位置:首頁醫門四傑/蘭大衛醫師

蘭大衛博士

Dr. David Landsborough III  M.A.M.D.

1870~1957

 

貧人醫生---蘭大衛

蘭大衛(David Landsborough III M. A. , M.D.),1870年出生於英國,祖父與父親都是蘇格蘭極有名望的牧師。身處宗教家庭的蘭大衛,從小就在耶基督的愛中成長,培育了慈愛與奉獻的人格。

【走入醫療宣教士】
1890
年,年僅20歲的蘭大衛雖然取得藝術碩士的學位,也進入英國愛丁堡大學攻讀醫學學位,然而,服事主的心願,早就根植在他的心中。1895年畢業之後,他去拜訪修巴伯博士(Dr. Hugh Barbour)後,得知駐任福爾摩沙中部的盧嘉敏醫師因病去逝,當地極需要醫生。同年,蘭大衛搭上前往福爾摩沙的船隻,在台灣(當時稱為福爾摩沙)生根,創立彰化基督教醫院。來到彰化後,蘭大衛以彰化教會禮拜堂作為診察治療所,開始醫療傳道,看病完全不收費用。

 


 1895年蘭大衛醫師
畢業於愛丁堡醫學院


 1895年蘭大醫生()與其弟彼得()
同時畢業於愛丁堡醫學院

 

【訓練在地醫師】
為滿足日益增多的病患所需的醫療照護,
1897年,蘭醫師開始招收醫學生訓練本土學生,使醫療資源本土化。幾年後,醫院擴大,增加病房,病患也急速增加,外來患者平均每天多達400人。

 


訓練過程中,調劑生坐在醫師旁記錄他所念出的藥名及診斷,這工作的性質就像今天臨床教醫學的見習醫師制度;見習生則坐在另一端,試著對病人做診斷及檢查,再由醫師檢核詢問,這工作類似今天醫院裡的實習醫師制度


1897年
蘭大衛醫生招收的第一批學生
於禮拜堂附設診療所留影
 

 

【貧人看診免費】
1903
彰化醫館開始醫療收費,看診的每人都收一角,任何手術都收壹圓,但是,蘭醫師仍以照顧貧人為主,貧人手術免費,每日看診的前150人也免繳醫療費用。蘭醫師對貧苦人家的關懷,受到日本政府的肯定。1923年至1941年期間,連續獲得日本政府「御賜金」,也受日本皇后賜予同情貧苦的「御賜匾」。甚至日本天子來台視察時,也曾召見蘭大衛醫師,致贈銀杯,以表彰蘭醫師為台灣醫療的貢獻。

 


 1896年11月29日
蘭大衛醫師與梅牧師
在此開始從事醫療傳道事工
當時作禮拜堂兼診室


 
1899年在教堂旁購買平房作醫院
大衛醫生、烈以利姑娘和婦人科的醫護人員在婦人科病房門口
 


建於1907年的

「英立彰化基督教醫院」
於1956年6月16日重建前
全體員工於醫院門口照紀念照

 

【彰化e活佛】
蘭醫師行醫之際,也不忘繼續進修。他於1925
進入愛丁堡大學醫科研究部攻讀醫學博士,取得學位後,又返回台灣進行醫療宣教。當時,蘭醫師的工作非常繁忙,平均每日得進行12次手術,門診病患則有二、三百名,看診直到下午二點才能回家用午餐。下午,也常有病人直接到蘭醫師的住家求醫,蘭醫師也不厭其煩地為他們診察、開藥單。蘭醫師視彰化為「第二家鄉」,他的醫行,在彰化民間被稱為「活佛」。當時流行著一句話:「南門媽祖宮,西門蘭醫生」。這句話可看出民眾對於蘭醫師的敬重。其中,最為人敬佩的是1928蘭醫師割其夫人小腿四塊皮膚,為台灣兒童周金耀腿部植皮,這件事情就是眾所周知的「切膚之愛」事蹟。

在台灣進行醫療宣教的40年期間,蘭醫師堅持引進西方醫學,可說是開創了台灣中部醫學之先驅。他不但濟世救人,造福了無數中部地區民眾,並且從事醫學教育,以解決當時醫療人才缺乏的困境。蘭大衛醫師為醫界默默的耕耘與努力,堪稱為台灣現代醫學的播種者。

 


1899年早期的病床是竹製,斜躺式涼椅


 
1927年蘭大衛醫師在開刀房手術一景

 

【後記】
1936
年,蘭醫師退休返回英國時,有千餘名鄉親為他送行。兩袖清風的蘭大衛醫師,回到英國後沒錢購屋,後來繼承了無後嗣兄弟的遺產,才購置一幢兩層樓的磚房,並在門口的小鐵門上鑄上「Formosa」這七個字母。由此可見,蘭大衛醫師對台灣這塊土地割捨不掉的情感,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

 


 蘭大衛醫師英國家門前的Formosa

 

圖文資料來源:切膚之愛基金會

圖文資料整理:平和國小寶貴.生命之隊

 

Copyright 2011臺灣學校網界博覽會 ©彰化縣平和國民小學∼寶貴.生命之隊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