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套偶 皮影偶 懸絲偶 杖頭偶

手偶包括將偶套在手指上如手指偶,以及套在手掌上操作的手套偶,大多是在操偶者的胸部以上操縱,台灣傳統布袋戲戲偶也是其中之一。由於布袋戲是在掌上操演,所以又稱「掌中戲」 。

手套木偶又名掌中木偶,顧名思義,表演時﹐演員的手伸入木偶布袋中﹐以手掌為軀幹﹐手指為雙臂﹐用手指操縱木偶動作。其中最令我們耳熟能詳的就屬「布袋戲」了。

手套偶身高8寸或 1尺2寸。木腦殼中空﹐頸下縫合個布內套﹐連綴四肢﹐外著服裝。操縱者的手掌即活動在此布內套之中。以演員的手掌作為偶人的軀幹。以食指串上偶人頭﹐大拇指撐著左臂﹐其他三指並攏撐著右臂。雙腳往往任其自然擺動﹐有時用演員的另一隻手撥弄偶人的雙腳﹐模擬著步姿。

  • 資料來源:中國大百科智慧藏(臺北市教育局99年線上資料庫入口網)

    一個孫悟空角色的布袋戲偶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布袋戲)

    關於三國演義故事的的布袋戲偶

    (相片拍攝於:台北偶戲館)

布袋戲的介紹:

       布袋戲又稱掌中戲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指花戲,至於名稱的由來則眾說紛紜,有人說早期戲班規模小,演出師父把道具全部裝在一口布袋裡而得名;也有人以為戲偶以一口布袋加上一顆戲頭即能演出,甚為簡便而稱之為名;另有一種說法則是早期戲台以布帷圍住,演出者就躲在裡面活像在口袋內;最後一種傳說是演師在演出時,為了方便使用戲偶,往往隨手將戲偶丟入布袋子裡,久而久之便叫作布袋戲了。

布袋戲戲台

(拍攝於:台北偶戲館)

布袋戲的起源:

       布袋戲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 。

       布袋戲布偶的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除出偶頭、戲偶手掌與人偶足部外,布袋戲偶身之軀幹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

布袋戲的歷史演進:

       兩百多年前中國大陸福建泉州、漳州移民引進南管樂曲調的古典布袋戲,在臺灣歷經幾個世代的傳衍,不同世代的演師陸續加入北管音樂、平劇音樂、日本流行音樂、西洋音樂、歌仔調音樂,並突破木製彩樓、舞臺的限制,引進商業劇場的編劇,加入電子化聲、光效果,而遞變為商業劇場的金光布袋戲與電視布袋戲。經此長期演變發展,布袋戲乃成為特具臺灣文化風格的臺灣布袋戲。

(圖片來源:MTMD-又是小明小惠小萍網站)

 

        傳統偶戲自閔南傳來後,以布袋戲最受歡迎。民國59年於電視演出的「雲州大儒俠-史艷文」瘋迷全台,劇中角色史艷文、藏鏡人 ,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使當時臺灣社會,不論士、農、工、商,男女老幼都沉迷於史艷文的魅力,不但使得民眾生活作息大亂,甚至出現青少年狂熱模仿,甚至在民國63年,因「妨害農工正常作息」,被禁止播演,由此可
見得布袋戲魅力之一般!

(圖片來源:http://img3.douban.com/lpic/s2268068.jpg)

       現在雖不再是最重要的戲劇活動,但有志人士仍然能跟隨時代潮流,提供戲劇魅力,霹靂布袋戲聖石傳說更是揚名海外。

布袋戏  布袋戏

(圖片來源:互動百科-布袋戲)

       近現代,布袋戲在華人地區,以台灣的發展最為蓬勃。布袋戲在台灣所扮演的角色,與宗教信仰、天地神人關係、經濟時令、文化價值的傳承與維繫既定社會階層的穩定性有相當緊密的關聯性。 都會地區布袋戲演出並不常見,但每到神明過生日時,人們總不免請布袋戲或歌仔戲團到神明面前演出,為神明祝壽並酬謝神明的保佑。

布袋戲偶頭部木刻過程:

1.原木    劈形:

2.定五彩    粗胚:

3.細胚      裱紙:

4.修飾磨光: 5.上底漆    細部描繪:

(以上相片拍攝於:台北偶戲館)

布袋戲的操偶介紹:

       布袋戲戲偶為30cm左右的小戲偶,軀幹和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因此操偶表演者會將單手手掌放入中空戲偶進行表演。以左手操偶為例,只要將食指部分套入偶頭,拇指放入布袋戲戲偶右手,另外三根手指放入戲偶左邊(左手)之後,即可利用手掌與五指的搖擺或晃動,來控制戲偶頭、身體、與手來作操偶表演。

传统布袋戏中,食指放入偶头中,拇指放入右手。

布袋戏

布袋戏

  • 台灣布袋戲團的演出,演出可分為前場與後場,前場即戲臺部分,觀眾可見到操偶師傅操作人偶於戲臺上的表演,後場則包括了操偶師、樂團和口白師傅。

(圖片來源:互動百科-布袋戲)

       布袋戲偶約略可以分爲、丑、獸、雜......等七種角色。各種操偶表演要顯現出各類角色的手勢、步伐和動作。

(圖片來源:掌中乾坤布袋戲數位博物館)

       因為布袋戲可單手操偶,因此傳統布袋戲操偶師,通常可一人操縱兩偶,互做對談動作的文場表演,更甚者,兩手均可做木偶之跑,跳,拋接,武打等武場表演。事實上,於實際操演上,布袋戲除了武場大堆頭場面,或龍套角色出現串場外,布袋戲戲劇進行中,通常以兩偶兩角色之間的互相對話與肢體互動為最多。就此,跟一般中國傳統戲劇相同,若對話較多者稱為文戲,武打互動較多者稱為武戲

 

(圖片來源:MTMD-又是小明小惠小萍網站)

       

手套偶 皮影偶 懸絲偶 杖頭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