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師大夜市 追本溯源 夜市面面觀 夜市餐廳故事 團隊介紹 專題簡報
(1)日據時代 (2)民國以來 (3)現在情形 (4)未來發展 (5)心得分享  

現在情形

談到師大(夜市)轉型時間,大約是從民國95.96年,當時龍泉里里長很年輕,對師大美食很有研究,也有出書,畢業於世新,擔任過國會助理,對媒體熟悉,因此做了許多有關師大的主題,例如:師大正妹、牛肉麵等,因此在媒體上宣布之後,立刻炒熱氣氛,師大夜市變得非常熱鬧,可以算是轉型的第二波。大致是從雲和街做區隔,靠往龍泉里的店家大約都是美食較多,靠近泰順街的店家大約是以服飾精品為主。最早期的師大夜市是以學生、食為主,近幾年才有服飾店,甚至是金興發生活百貨店,而師大夜市現在已從龍泉街發展至師大路105巷都算是師大商圈了。現在的師大路一直在改變,大部分都是賣服裝。
加上捷運的開通,(以前公館很熱鬧,是交通運輸樞紐,不論是去新店還是周遭區域,都是從公館轉運,但現在交通運輸轉運站已慢慢轉移到古亭,造成公館已慢慢沒落一些),因此公館的攤販已漸漸移至師大商圈,加上遭到士林夜市大力整頓的小攤販,轉而流入師大商圈,所以師大夜市有了一些改變。
現在師大夜市有觀光客,也有學生族群,不僅觀光客多,外籍人士也多,而外籍人士習慣週五週六要去pub,但歐洲與美洲不同,美國的pub喜歡喧囂型的,而英國人喜歡找個pub聊天小酌,因此不同地區有不同風情。尤其是異地的外國人,平常很難得有機會可以互相聊天,幾乎都是跟小朋友做基礎的英語對話練習,因此他們非常期待假日可在pub說說家鄉話,講講流利地英文,暢所欲言,一解鄉愁。因此一到假日,外國人特別多。
而近幾年師大夜市變得非常熱鬧,人潮多,媒體爭相報導的原因是有幾個因素:[1]交通便利:台電大樓站、古亭站捷運開通之後,整條淡水線的人覺得來師大夜市很方便,坐捷運就會到了。[2]媒體報導:食尚玩家等許多美食節目開始報導。[3]年輕人開店創業,賣流行的T恤、飾品、包包等,吸引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來逛街。因此交通便利、美食報導、流行飾品等一俱全,吸引年輕族群來逛街。
為何師大夜市沒有垃圾桶,是因為師大夜市沒有成立自治管理會,因此沒有收管理清潔費,類似垃圾的這種問題無法解決,清走垃圾與運走垃圾是需要花錢請人的,而店家沒有成立組織來解決垃圾問題,所以都沒有垃圾桶,也不可能垃圾問題通通變成政府解決,但也會造成居民的困擾。

雖然如此,師大夜市也有許多迷人之處。龎里長現在正攻讀碩士研究所,所做的研究報告是有關於師大夜市的滿意度,而調查出來的結果是大約有百分之八十的人會來逛師大夜市是因為美食的原因。師大美食如此吸引人,從早期一百多家店家到現在差不多有三百多家的店面,而這一兩年又有突破接近到五百多家的店面,小小的師大區域就有五百多家店面,幾乎與公館長長一塊區域一樣五百多家。而大家喜歡師大的美食也有分類,例如小吃(阿諾可麗餅、生煎包)、特色小吃(牛魔王牛排)。
而經營的方式也有分類:有錢的人會租店面、沒錢的人會站路邊(俗稱固定攤販,例如生煎包,每天固定占在同樣的位置,也有繳租金。早期第一個人占在那裡做生意的人,那個人就是房東。因此固定攤販會向房東繳租金。但他們占用的是道路馬路地、流動攤販(跑來跑去不固定的)。

美食當初是因為師大學生的需求而產生的,例如自助餐店、牛肉麵店,但現在的師大學生越來越多元化了之後,例如師大有一個國語文中心,是外國人要來學中文、上課的地方,因此外國人越來越多,有讀書、也有住在這裡、或是工作,也需要吃東西,因此會將他們國家的食物帶過來。舉一個例子,里長隔壁的鄰居,賣的是巴基斯坦的美食,是因為她的老公是巴基斯坦人,在這邊生活之後,將巴基斯坦美食帶過來。漸漸地,異國料理越來越多。也有一種情形是,老闆是臺灣人,去外國旅遊之後,因為自己覺得很好吃,就會將外國料理帶回來變成餐廳美食,例如泰風小館。但也有老闆真的是外國人,經營的是自己家鄉的美食,例如日本料理店。
正因為師大外籍的學生,外籍新娘、外傭、外籍人士居住的地方,自然會想要品嚐家鄉口味料理,將許多外國美食、文化漸漸引進,開了許多異國美食餐廳,變成師大特殊的異國料理特色。例如阿諾可麗餅,是老闆特地去義大利學的,做出來的口味與日本口味不同,是脆的。而在師大夜市做生意很重要的是創意,因為這邊五百多家店,若沒有創意,租金又高(一個月十幾萬),很容易失去客人。因為很多異國美食,吸引學生族群,多元文化造成很多美食店家。
而最早的異國風味料理是伊洛瓦底,是最有名的,比中西美食還早,口味是以泰緬為主,初期是有四個泰國華僑經營,不僅人長得漂亮,親和力又夠,做得料理實在好吃,因此生意越來越好,因此店家慢慢擴展到路口,甚至到師大宿舍那裏。以異國料理而言,泰國菜算是賣最久的。由於這邊餐廳經營不易,常常來來去去,而國人較能接受泰國菜口味,因此存活最久。而日本料理成本高,經營較不容易。
金興發生活百貨已在這裡三十幾年了,在里長小時候,他們是由小攤販販賣五金配件開始,漸漸地變成現在的生活百貨店,開到現在的三家店,臺北市還有其他店面喔!

雖然現在的師大夜市主要的消費者都是外來觀光客,聞名而來,是從捷運一直上來、慕名而來的人。大部分都是來逛逛街,吃吃東西而已,沒有甚麼。其中冷飲店最好賺。尤其現在的土地價高漲,因此租氣盛行,所以很多地方都是違章,連圍牆都稱掉改成租給別人。從以前店面賣給別人是一兩百萬,到現在店面賣給別人是幾千萬,所以租給別人是幾十萬。師大商圈尚有一個問題需要克服,就是交通問題、摩托車亂停放的問題。摩托車的數量最少有五百輛以上,以至於產生交通堵塞問題。
且因為租金貴,若是賣飲食的話,營業會有困難,因此現在幾乎都把它隔成幾小間,每一小間租給賣服飾的人,且商家常常換,只要生意不好倒店了,就會換。長期以來,商家一直換。賣小攤販的比較容易賺到錢,但租店面卻很難做到賺錢,因此一直改變。近幾年才有服飾、以及生活百貨這些店。他們幾乎都把宿舍、房子一直敲掉,改租店面來賺錢。每個月十坪的租金大約要十萬。因此搬家後,把房子敲掉改租別人來賺錢,非常好賺。

師大夜市從去年開始,師大夜市正式正名為師大商圈。而商圈和夜市之間的差異:店面較多的稱為商圈,主管機關是商業處,例如西門廳商圈;夜市是攤販為多的,早上叫早市,下午叫黃昏市場,晚上叫夜市,主管機關是臺北市政府市場處,例如士林夜市。因此去年開始,師大商圈漸漸開始規劃,做一些相關的管理規範。

現在由於租金高的關係,房東想賺多一點,一家店可以隔三間服飾店,可以收三間租金,因此賣服飾的店越來越多,賣美食的餐廳越來越少,經營不容易。